[摘要]引导在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发挥大众传媒的传播力和舆论塑造力,对于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来华新闻传播学专业留学生为对象,从专业重要性和优势出发,提出引导该群体讲好中国故事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在华留学生; 新闻与传播; 中国故事
当前,我们正在积极推进国家形象建设。 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需要整合多种渠道、多种方式。 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讲好中国故事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 高等学校作为重要场所,肩负着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责任。 紧紧抓住在华留学生群体,通过他们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对于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纪录片《新中国之歌》海报
一、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来华学习新闻传播学的留学生的重要性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 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创新发展,积极开展中华文化对外传播,逐步构建了多元化、多维度的对外宣传格局。 事实上,早在抗战时期,就有一个对外宣传的典型成功范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向世界介绍中国共产党的人。 通过他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的记录和讲述,西方人第一次真正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红军和革命领袖。 他的报告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世界。
埃德加·斯诺是一位深入中国社会的外国友人。 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典型,也是一位具有“道德铁肩”的优秀国际记者。 当前形势下,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是促进各国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之一。 依托外国友人的“声音”,对于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有着更加直观、高效的效果。 在华新闻传播专业的留学生具有自己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思维语言习惯。 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表达优势和跨文化经验,运用所学到的新媒体技术和传播方法。 因此,他们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力量。
二、新闻传播学专业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
近年来,来华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国际学生数量不断增加。 以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人数从2019年的80多人增加到如今的130多人。 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来华留学生,一方面可以在学习期间充分锻炼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发挥讲好中国故事的独特优势; 另一方面,他们还善于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以年轻化的基调渗透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受众,创新表达方式,增强国际传播能力。
2021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在网上广泛流传的短视频《新中国之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部纪录片短片由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土库曼籍学生GRIGORYAN KRISTINA创作。 短片采用定格动画技术呈现,将静态文献带入生活,将《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从中国再现到世界各地。 。 截至2021年10月11日,该视频全球互联网浏览量达1.64亿次,点赞量达19万次,受众达9亿人次,覆盖121个国家/地区。 这部短片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国歌。 其背后的精神力量、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真实的情感赢得了行业专家的赞誉。 是学生将专业学习与讲故事充分结合的典范。
新媒体时代,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丰富多彩。 在个人主导的交流过程中,在华学习新闻传播学的留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在专业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西方的意识形态偏见。 此外,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来华留学生更加关注自己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前景。 毕业后,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通过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塑造,让来华留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和社会交流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这些都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
《新中国之歌》创作者、土库曼斯坦留学生克里斯接受采访
三、引导来华新闻传播学专业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措施
(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原则,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步推进
1.开展了解中国、友好中国的教育,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在华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具有一定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探索能力。 我们要把握留学生特点,结合当今时代发展趋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开展中华教育。 以上海大学为例,学校积极探索来华培养教育留学生新路径、新模式。 围绕知行合一理念,创新思想教育方式,推出“认识中国大讲堂”和“认识中国实践”。 “智华讲堂”主要围绕当前热点话题,提供中国制度、全球经济、国际关系、中国现代化道路、脱贫成就等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全面认识中国。 “实践认识中国”开展“新中国之路”、“上海城市探索”等项目,带领留学生跟随中国发展进程,亲身走访革命老区、改革开放等重点城市和地区试点和现代化建设示范。 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自发认同中国道路,不断增强对上海、对中国的理解和情感。 同时,通过“知华导师”和“懂汉语导师”的调配,可以进一步提升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体验,在理论和实践活动、人际交往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互动,加深在中国的体验。 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2.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念课程建设,构建全方位的留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体系。 在高校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论。 来华新闻传播专业的留学生也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 首先,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堂引导。 在解释完基本概念和理论后,我们应该用生动活泼的案例来激发在华留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潜意识中产生共鸣和共情,把新闻带给世界。 将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其次,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念的课外训练,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念读书会、学术论坛、组织学生参观媒体实践等,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理解。 通过课外、课外的方式将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在华留学生客观正确地观察和认识世界,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二)紧紧抓住“内外兼修”,专业知识与核心技能培养并重
新时代,新闻传播学科的“战略学科属性”日益凸显,新闻传播学科在塑造和推动全球化浪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于本专业的留学生来说,一定要注重内训和外训并重。 我们不仅需要夯实专业基础,更要注重专业工具和技能的运用。
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要实行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致的培养标准和质量要求的政策,实行监督、保证衔接管理,同时充分考虑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来华留学生培训。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实行教学过程精细化管理制度,根据留学生特点和需求制定培养计划和方案,强调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多元培养。 其次,我们高度重视国际学生课堂内外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度,注重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实践实习基地,引导国际学生开展专业实习,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并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重指导下,国际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扎实的基础语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在实践练习中掌握专业技能。 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来华留学生,站在国际网络传播的“第一线”,我可以充分利用自己专业所学,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告诉更多的人我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 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为促进各国交往、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
(三)紧紧抓住“专业特色”,语音平台与通信载体充分融合
有了讲好中国故事的物质和能力,大学还应该为来华学习新闻传播学的留学生搭建更多的展示平台、创造更多的展示机会。 以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组织策划了“上海大学青少年演讲比赛——我与中国”中外学生演讲比赛、上海国际大学生智能媒体节、并举办“看中国·外国青年形象计划”短视频大赛等,借助专业性强的平台活动,充分调动在华留学生参与和表达声音,不少在华留学生纷纷使用他们以专业的专业知识创作出精彩的纪实短片,以高昂的热情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做出了贡献。
此外,高校还需要重视对留学生使用新媒体工具的指导和实践。 移动互联网时代,热门短视频在YouTube、Twitter、TikTok等平台掀起热潮,为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开创国际传播新局面提供了可能。 因此,高校应鼓励在华留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工具,在微信公众号、微博、论坛、短视频等平台上发声。 以短视频为例。 与传统传播渠道相比,短视频更具感染力,更能被国外年轻人理解和接受。 有了演讲平台和传播载体的支持,在华留学生创作作品更加容易、便捷,与各国人民的交流也更加直接。 在视听传播时代,在华学习新闻传播学的留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专业优势和技能,构建国际传播的共同话语。
在华留学生是国家间沟通的重要桥梁,在国家形象的传播和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大留学生的回信中提到:“欢迎你们到中国各地走一走,深入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你们的想法和经历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为鼓励在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多措并举。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从价值观、专业精神三个方面做好来华新闻传播领域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培训;将中国国情教育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在课程知识的传播中注重中国理念、中国精神的传播; 同时,要搭建广泛的平台和渠道,为中国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平台和渠道,逐步实现被动引导主动语态,从而帮助在华新闻传播专业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故事。 中国的。 (作者薛耀云为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吴鹏晓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师)
参考:
[1]Nye J S.软实力.世界政治成功的手段和理解国际冲突[M]. 布莱克韦尔出版有限公司,2004 年。
[2] 胡锐,朱伟静. 我国南亚国家留学生教育发展现状及优化策略[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5(02): 88-95.
[3]姚旭,展子. 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J]. 新闻爱好者,2017(02):79-81。
[4]马春艳. 中国故事的“彼岸”讲述与传播初探——基于海外华裔学生的视角[J]. 理论导刊,2017(08):93-96。
[5]王端,林佐田. 借助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9):29-31。
[6] 北京、广州两地蒙古族留学生专业选择及就业意愿调查分析[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42。
[7]谭杰,北京市来华留学生就业意向调查[J]. 世界教育信息,2019。32(21):55-60。
[8] 李林学,李凌艳。 主流融合与特色交叉——全媒体视角下的新闻传播教育[J]. 青年记者,2021(03):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