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从英国LSE硕士毕业到美国研究生留学的过程以及相关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遇到了许多挑战和机会,包括语言、文化和学术方面的。本文从5个出发,深入探讨了如何克服这些挑战和利用这些机会。
正文
第一部分:准备留学
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会的过程。在英国LSE硕士毕业后,作者决定到美国继续深造。但是,留学前的准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下是作者从准备留学的出发的一些建议。
1、语言准备
语言是一个很大的难点,特别是对于那些母语不是英语的留学生。为了充分准备留学过程,作者开始在毕业前的半年开始备考考试。备考期间,作者花了很多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此外,作者也通过参加培训班和看英文电影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水平。考试前一个月,作者参加了位于北京的模拟考试,并且在最后一次考试中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2、申请流程
申请研究生需要耐心和细心。申请流程包括了申请材料的准备、填写在线申请表格、获取推荐信以及写申请文书等步骤。为了避免麻烦,建议申请者提前虚位以待模拟填写申请表格,咨询老师和前辈的经验并至少提前2-3周准备申请材料。同样,也要抓紧时间咨询推荐人并寻找可靠的本科/硕士导师。
第二部分: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是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美国遇到了很多不同的文化差异,例如不同的生活习惯、社交礼仪以及学术文化。
1、生活方式不同
美国的文化不同于欧洲的文化,如美国文化在形式上更加开放自由、随意。进入美国后,过渡期内,申请者需要适应美国的生活配套和娱乐活动,例如购物、就餐、旅游、夜生活等。
2、交际礼仪不同
在美国,人们之间交际方式有着自己的规矩和礼仪。例如,在美国,自我介绍的方式与中国不同,美国人会先提到自己的名字,然后再介绍自己的职业和背景。此外,美国很注重时间概念,对于约定工作和学术事宜坚守时间对话有很大的帮助。
3、学术文化不同
美国在学术研究方面拥有许多领先的大学和学术机构。不同于中国,在美国大学中研究生会面临更多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机会和严谨的学术文化。美国学术文化除了注重研究成果,也强调在实习、科学论文发表、相关社团的加入,的活动能力等方面的成就。所以,留学生需要充分适应并改变自己大学时期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第三部分:学习与实习
学习与实习是研究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利用留学机会,作者在研究生期间积极参加了学术会议、实习、科研项目以及志愿活动等,以下是作者学习和实习方面的一些经验分享。
1、积极参加学术会议
研究生应该积极参加学术会议,这不仅有助于打破学习的孤立感,在学术界建立人脉关系,还能更好地了解该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进展。本人曾于2018年在加拿大举办的一场会议中与两位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面谈,并得到了他们的好评以及建议。
2、认真完成实习
实习能够让研究生在大学外面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理论课程和技术。在美国,研究生通常会在学术机构里去实习,例如阿姆斯特丹科技大学的实验室,来近距离接触学术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在我前往美国之前,曾在某软件公司的实习中深刻理解了业界动态和技术侧重的方向。
第四部分:资助和奖学金
研究生阶段是需要资金投入的,尤其是去美国留学,花费相对较高。幸运的是,研究生能够通过奖学金、资助、教授助理等渠道获得经济支持。以下是作者在获得奖学金和项目资助方面的体验。
1、奖学金申请
作者在研究生开始前,搜寻了大量奖学金的申请信息,详尽了解了申请过程、具体资助金额、申请所需材料和截止时间等重要细节,从而大大增加了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其中,由于有早前获得的英国奖学金,本人获得了美国州政府的生活补贴金额和每学期一定的学费减免福利。
2、加入优秀项目组织
加入尊重教育、重视研究成果的项目组织会大大提高获得奖学金的机会。例如在研究生第一学期参加了微软公司的实习,并在推荐下加入了Adobe研究组织,为自己赢得了一定的项目资助和研究支持。
第五部分:就业选择
留学让人们充满了希望和梦想。尤其是在美国留学结束后,留学者往往可以选择在美国工作或者回到自己的家乡工作。以下是作者对于就业选择的一些建议。
1、了解该领域就业市场
在选择进入那个行业时要重视对自己所学领域的认识,了解该领域的就业市场。采用在学术机构的实习和实验室工作经验,对未来的就业选择做到有针对性。
2、考虑回中国就业
中国这些年来在全球经济和技术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许多企业也开始在国内寻求研发人才。因此,如果你在留学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可供分享的知识和经验,那么回国工作也许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结语
留学可以让人们从更广阔、更深入的层面感受到世界的多样性。不仅可以加深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实习经验,还可以增长知识、拓展眼界、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然而,留学不仅仅是学习环境差异,还有很多的挑战和机会。在本文中,我们通过5个深入探讨了留学的过程,并整理了一系列有效的建议和经验,以帮助留学者有效地应对挑战和利用机会。
留学时间网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