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我留学,已经是十几到二十年前的事了。
20年来,我们经历了多少困难、泪水和挣扎? 我们得到了什么? 又失去了什么错过了? 但是,我们从未后悔,也期待着今后的生活。
来“鸟不拉屎”学电脑
2000年三月,我从中国去了美国中西部。 一个被称为“鸟不拉屎”的地方。
我丈夫在1999年夏末来这里做博士后。 我放弃了在国内读的管理学博士学位,带着几个月的女儿来了。
几周内通过和GRE考试,申请进入当地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获得硕士学位。
虽然是“鸟不拉屎”的土地,但这里的电脑系统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名来自中国、印度、巴基斯坦、韩国、泰国、中东、南亚各国和大洋洲的留学生。
20世纪末、21世纪初,IT专业如日中天,就业状况良好,吸引了各种背景的学子。
我的一些中国同学以前学电脑、物理、数学,有的专业基础很扎实,有的留学生是从医学院生物系、生物化学系转学来的。 另外,也有像我这样文科,甚至英语专业出身的学生。
大家的奋斗目标是毕业后找到稳定的工作,在美国立足!
一开始上课,我只能听懂大半。
不过,没什么好害怕的。 毕竟我在国内是大学教师,学习从未停止过。
女儿一岁半之前,我舍不得带她去幼儿园,白天照顾她,选择晚上上课,晚上丈夫负责照顾孩子。
她上幼儿园后,我选课不受时间限制。
读书、上机、考试,一门一门的课顺利通过了。
我们最初住在美国朋友的出租屋里,她很亲切,受到了我们一家的很大照顾。
中西部的人很淳朴,移民也很接受。
但是环境的变化、文化的冲击、家庭的调整、信仰的追求,对我们来说都不容易。
特别是放弃原来的专业和国内稳定的生活、工作环境,在陌生的国家从头开始奋斗,压力非常大。
但是,所有这些努力和适应,最大限度地开发了我心中的潜力。
通过接触各种文化、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职业领域,我的人生范围也扩大了。
然而,仅仅一年多后,IT的雇佣状况突然一落千丈。
原因是发生了“9-11”。
“9-11”改变了美国的历史。
白河生活照。
我忘不了那个穆斯林同学的样子
那天是往常的早晨。
我早上没有课,所以总是去机房做作业。
机房里也像往常一样坐满了学生,很安静。
突然,发生了悄悄话,很多人站起来向机房外的走廊走去。
因为不知道,我也跟着去了,看到大家聚集在走廊墙上挂着的电视机前,抬头看着。
看电视屏幕,浓烟滚滚,火焰腾腾,仿佛世界末日。
世贸大楼被飞机撞了! 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事? 聚集在走廊里的白人、黑人、中国人、印度人、中东人,都目瞪口呆,面面相觑,谁也不说话。
良久,人群慢慢散去,我也打算回家。
走出大门之前,我回顾了一下。 电视机前,只剩下一个人。 是穿着裹着头巾长袍的穆斯林同学。
他孤单的身影一动不动,只是抬起头看着屏幕。
他身边是落地的玻璃窗,他的身影像剪影一样映在窗户上。
那一刻他在想什么呢? 恐惧、疑惑、担心? 还是别的?
此后的每一年,“9-11”,那心碎的日子,那许多无辜生命被夺走的日子,我想起那孤单的身影。
“9-11”对美国的国土安全政策、经济、军事、移民政策产生了长期的影响,对普通美国人的心理冲击也极大,他们没有料到会有人对美国这么仇恨。
后来应聘了一家公司,HR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招聘会上说:“世界上有人恨我们! ”悲愤地说。 至今恐怖活动仍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从全球范围看,随着中东难民大量进入欧洲、美国,局势恐将比当时更为复杂。
“9-11”后,IT行业就业形势急转直下,找实习的地方也不容易。
大家的心情沉重了许多。
但是,该上课的,还是得从门上下来。
与中国大学的松散气氛不同,美国学位很难拿到。
上课时,讨论发言,分组做项目,大量阅读、做作业是常态。
有一天,我在学习,积累,成长。
白河生活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