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剑桥赛艇对抗赛,自1829年起,一直如今第160届,除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停办外。两校的这场比赛路线从伦敦西部帕特尼逆流而上至莫特莱克,全长4英里374码(约6779米)。每当有人问及牛津与剑桥间的情感,我总是淡然以“无解”回应。这个“无解”既简单又复杂,是爱恨交织,是情仇纠缠。这两个古老学府间的关系,不可或缺,又难以割舍。
他们像在爱恨之树上结出果实,在情仇之藤上绽放花朵,每人看不惯对方,却又无法离弃。这份爱恨交加,或许源于几百年的渊源和传承,是一种矛盾心理,也是一种纠结状态。它反映了彼此之间深刻的情感纠葛,即使历经多年,他们依旧无法完全解决这一课题。
尽管如此,这份纠葛并未阻碍他们在现实中不断展开演绎:明争暗斗,从学术领域到体育竞技场上的较量,都日益激烈。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他们间的赛艇对抗赛,它开辟了两大名校在学术以外的另一个较量场。在泰晤士河畔,每年都有数十万观众前来观看,全球同步收看的人数更是达到五亿。
2014年的比赛再次展现了双方的激烈角逐,平均年龄26岁、身高190cm的牛津队,以及24岁、197cm身高的剑桥队,以各自不同的风格与技巧进行对决,最终以牛津获胜告终。这一系列历史性的胜负,让我们不禁思考:这是否也是由最初那份友情所孕育出的恩怨?
事实上,这一切始于1829年的偶然游戏。当时来自剑桥的一位查尔斯提议举行一场划船比赛,以消磨假期,而非为了赢输,只是为了打发时间。不过,这个玩笑意外地被学校认真起来,以学校名义下达挑战书:“让我们在伦敦附近泰晤士河进行一次8人赛艇比赛。”第一次比赛中,牛津获胜,再后来,这一传统便被确立:失败者将成为接下来的挑战者,如果连续失败,那么就要持续一年直到成功挑战。此后的百余年恩怨,便此拉开序幕。
这样的故事,不知是否也算是一个由爱生恨、由友谊产生竞争与冲突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