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校园里,有一股潜流在悄然流动——对国际学生而言,成功并不意味着真正掌握知识,而是如何高超地应对一个看似简单却实则残酷的考试系统。这些年来,不少留学生都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尽管努力学习,但仍旧无法避免被迫“挂科”。
我是一名曾经在昆士兰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在那里,我深刻体会到了这所以其优雅风光和学术声誉著称的高等教育机构背后隐藏的一种无形的手。这只手似乎总是偏向本土学生,对于那些来自遥远国度、文化背景迥异、甚至语言能力有限的小兄弟们,却总是给予冷漠和不公。
记得那年的秋天,当时正值期末考试季节。我跟随教授讲授的心理学课程紧张地准备着。然而,在我即将顺利通过所有课程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袭来。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竟然已经被人事先安排好。
当成绩单宣布出来时,那份心跳加速、汗水淋漓之后所期待的心满意足感瞬间消散了。当看到心理学课堂上那个数字——F(失败)时,我仿佛遭遇了晴天霹雳。我问过老师,她只是淡淡地说:“你应该更加注重基础知识。”
经过一番调查和交谈,我发现自己并不是唯一一个如此遭遇的人。许多同伴也都有类似的经历,他们有的尝试重新修读某些课程,有的是选择放弃继续追求梦想。但无论结果如何,这个问题始终悬念未解:为什么昆士兰大学要故意让国际生挂科?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因为教学质量的问题,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竞争压力太大。但实际上,这背后可能存在更为复杂的情绪考量与利益关系。一方面,学校需要保持它严谨、高标准的教学信誉;另一方面,它又渴望吸引更多资金强大的本土学生,从而维持自身发展。
我的故事虽然结束了,但对于那些还未踏入这个世界的大陆小伙伴们来说,是一个警示。不要轻易相信外界美好的传言,要勇敢去揭开真相。在这个充满挑战但又充满希望的地方,每一步都是自己走出的道路,每一次选择都是决定未来的一次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