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的旅游攻略中,永寿宫是必去的景点之一。它坐落于自然之中,建筑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最初名为长乐宫。在嘉靖十四年(1535年)被更名为毓德宫,再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被改名为永寿宫。这座建筑历经清朝顺治十二年的重修、康熙三十六年的大修和光绪二十三年的大修,但依旧保持了其最初的格局。
永寿宫以两进院著称,其前院正殿面阔五间,顶部覆盖着黄琉璃瓦,歇山顶设计。外檐装饰精美;内部,有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以及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
殿内悬挂着乾隆皇帝御笔匾额“令德淑仪”,以及乾隆时期的《圣制班姬辞辇赞》和《班姬辞辇图》。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皇帝下令,将内廷东西十一宫的匾额均照仿照永寿宫样式制造,并规定不得擅动或更换。
正殿配有东、西配房各三间,而后院则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五间正殿和耳房。此外,在院落东南还有一座井亭。
作为明代妃嫔及清代后妃居住的地方,永寿宫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如明朝万历十八年的召见大学士申时行等人,以及崇祯十一年的斋居。在清代,这里曾是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恪妃所居住的地方。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崩逝后,其母孝圣宪皇太后便在此居住。而乾隆三十七年和恪和硕公主下嫁,以及乾隆五十四年的孝固-主下嫁,都在此举行庆典活动。此外,此地也曾用作收贮御用物件的大库,而今,则作为故宮博物院文物陈列室开放给游客参观。
据说,在这里,有一段关于纪氏的一段悲剧性故事。她是一位深受宠爱的小官员,因一次偶然机会获得宠幸,最终生下了朱祜樘,也就是未来的明孝宗。但她并未享受到这一荣耀,因为她很快就因病去世,而这个秘密直到成化六月才被揭露出来,这也成为了一段传奇中的悲剧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