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心理学领域中,至少可以分为二十个子类别。简单来说,可以将其划分为认知、神经、社会、发展、临床、咨询和工业等几个大类。目前,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是认知和神经科学。在美国前30名的心理学系中,有近一半的教授正在从事认知和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至于具体方向而言,咨询和临床几乎不招收中国学生;社会和工业心理以及发展心理各自招收数量较少;然而,招收最多的是认知与神经科学。
相比之下,在美国前100所大学中,大约有九十余所设有相关的心理专业,而中国的心理学教育水平显著落后。此外,由于历史上对心理学认识不足,以及大众对其功用的误解,一直没有充分重视这一领域,因此中国大学中的心理学系开设非常有限,只有北大的心理学院、中科大的工业工程部(含有的工业工程专业)、浙江大学的心理学院以及中科院的人类研究所,这些都是提供高水平教育的地方。而其他许多著名高校如清华、中科大等则尚未开设或计划开设此类专业。
未来,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中国缺乏高端人才,从而成为许多学生选择到美国攻读心灵健康相关课程的原因之一。
基于多年的经验来看,申请者可以被归入以下四个主要类型:
北大、中师大、浙大的优秀毕业生,他们往往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并且能够直接进入全球顶尖学校,如美国前100名大学进行深造。这部分人群了解他们即将涉足的心理学内容,对未来的学习及研究工作拥有明确展望,其申请成功率较高。
其他院校的心理专业毕业生,他们通常是师范院校出身。这种类型的人数相对较少,而且在竞争力方面无法与第一组匹敌。但如果他们能保证良好的成绩并积极参与一些专业项目,他们仍然有机会获得接受。
理工科背景非心灵健康专业毕业生。这部分人群与第四组共享相同特点,即对于心灵健康领域缺乏深入了解。在这方面由于美国顶级心灵健康系很少接纳来自中国的大陆学生,这两种背景都面临着直接申请Ph.D的情况难以实现。而若是希望尝试,则更倾向于寻求Master资格,尤其是在组织行为管理等应用性强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上。这一路线虽然存在挑战,但也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一丝机遇,因为这些课程一般位于商学院内,与传统 心灵健康方向相比更加开放,不那么受限于严格的门槛限制。
文科背景非心灵健康专业毕业者。这组人的数量最大,同时面临最高难度。如果一个文科背景但非心灵健康相关领域毕业的人想要追求Ph.D., 他们必须首先克服自身对于西方 心灵健康研究方法论上的理解不足。一旦跨越这一障碍,就能开始考虑是否适合继续深造这条路线。如果坚持,那么需要通过选修数学基础课来加强自己的理论基础,比如高等数学、高级统计分析等,以备未来潜在的事业道路上必要时使用这些工具。此外,还需思考是否真正喜欢这个行业,因为要投身其中并不容易,而且每一步都需要扎实的地基支持:数学基础就是支撑整个构架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去学习数学,那么建议转向教育或者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从而利用那些原本用于 心靈卫生 的知识,为自己找到更合适稳固的事业根基。不过无论如何,都应保持乐观态度,因为世界各地,无论何种身份,都有一条适合你的道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