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美学生的学业和语言准备不足,给美国大学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挑战。来自各方面的声音都在不断上升。有的美国教授抱怨说,课堂上中国学生人数太多,英语水平也相对较低,这迫使他们调整教学策略甚至简化教学内容。一位中国学生选择了一个关于中国历史入门课程,但由于词汇量有限,只能听懂大约70%,无法抓住关键点。那么,留美学子的学习难度究竟有多大?他们是否能够适应这种新环境?从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的角度来看,那个只能听懂70%的情况已经很不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我自己刚到耶鲁时,也只能听懂10%,两年后依然只有70%左右。这让我在课堂讨论中紧张得要么完全沉默,要么冒险发言却又无从下手。在我第一次尝试发言时,一阵紧张让我的脑海变得空白,我不知道别人在谈论什么,不禁感到沮丧。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终于克服了这个障碍,但即便如此,每次发言后的反应仍旧让我感到茫然。
如果第一堂课就能理解到70%,这样的学生应该会非常适应,并且几乎不会遇到任何问题。但是,如果中国学生能够达到这个水平,那些抱怨改变教学策略的问题似乎就不成立了。到了期末,这些中国留学生通常可以提高至百分之十。如果我们从这一点出发,可以看到美国教授们对于这类情况的一种反应,他们可能是在反映一个现实,即班级里有太多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如果绝大部分同学都是本国生,他们100%都会理解教授的话,有几个人不能完全跟上节奏也不足为道。但当班级主要由同一种背景的同学组成,即使每个人的理解率高达70%,教授们也会觉得气氛有些不协调,因此不得不改变授课方式。
虽然我一直主张校园文化多元化与全球化,但美国大学必须以本地生为主体。因此,对于前往美国学习的中国学子来说,他们需要坚持这一标准,因为去那里学习最终是为了吸收本土知识。而如果这些学子被置于二三十名本地生的环境中,他们是否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呢?那些充分准备并信心满满的人至少应该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教育体系中存在显著两极分化。大型精英院校如常青藤等,其优秀人才确实表现卓越,而普通大学中的情况则大相径庭。在每个班级中总有一小群杰出的本土生,但是许多其他同学在阅读、写作等方面表现平平无奇。此前,有一项调查显示,大约40%以上的 美国大学生阅读能力不足,还有很多人无法区分to和too、then和than。而这些国内外研究生往往同时还需要兼顾打工,从而容易分心。
只要来之前做好充分准备,并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实际上,即使《纽约时报》曝光了一所特拉华大学对中国留学生产生头疼的问题,该校官方也承认这些国际交流生的成绩与本地同龄人相当。
因此,对于那些拥有初步英语基础、喜欢学习并愿意努力奋斗的心态备受鼓舞高中毕业生的朋友来说,即使未来的高校生活并不顺利,在这条旅途上的成功仍然是可期的事。如果你像我一样,当你决定踏出国门的时候,你将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只有当你的英语阅读速度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你才开始考虑考试相关准备工作;只有你的成绩稳定之后,你才开始思考留学申请计划。我宁愿晚两年再出国。当你毕业那天,没有人会关心你的年龄。你二十二岁还是二十四岁,都不过尔尔。但是,哪所学校毕业,以及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则至关重要。当你真正走进那个国家,为其教育系统贡献力量时,那时候才能更好地吸收其中养份,最终成为优异者,以此为基石构建未来的大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