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美学生的学业和语言准备不足,给美国大学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挑战。各种抱怨声此起彼伏,其中一些美国教授指出,课堂上中国学生人数过多、英语水平不高,他们不得不调整教学方法甚至简化讲授内容。有个中国学生在选修的第一堂课程中,因为词汇量有限,只能理解大约70%,难以捕捉细节。此外,还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留美学业究竟有多困难?中国学生是否能够适应这种新环境?
从经验来看,即使是初到耶鲁学习时,我也只能听懂10%的内容,而两年后依然无法达到70%。为了参与课堂讨论,我曾经努力想要发言,但紧张和恐惧让我错失了机会。在之后的努力下,我终于克服了这个障碍,但随即又陷入了混乱,不知道别人在谈论什么。
如果一位中国学生能够在第一堂课就听懂70%,那么他们应该非常适应,并且很快会融入环境。但是,这样的现象却引发了一些抱怨:为什么美国教授需要改变教学策略?我认为,这种情况可能反映出班级中非英语母语学生数量众多的事实。如果所有或几乎所有同学都是美国人,那么即便有一小部分不能完全理解,也不会影响整个气氛。但当班级主要由非英语母语者组成时,即使他们都能理解70%,教授们也会感到气氛不对劲,迫切需要改变教学方式。
尽管我主张校园文化多元化与全球化,但美国大学必须以本国生为主。这对于选择学校的中国留学生来说,也应当遵循这一原则,因为去 美国留学最终目的是学习来自这里的人们知识。然而,对于那些被几十位同胞包围而感到压力的美国同学,该如何帮助他们呢?对于那些充满信心并准备充分前往美国深造的中国青年,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无论是在精英大学还是普通学院,都有机会取得成功。
事实上,一项调查显示,大约40% 的美國大學生無法閱讀標準英文文學作品中的常見錯誤(如“to”和“too”的區別)。這些學生的態度也讓人遺憾,他們往往只會翻阅課本中的幾頁內容,並且他們還得兼顾打工,以免分散注意力。而中國學生只要早做準備,用功勤勉,就能在班級中保持平均或更好的成绩,這並不是難事。在特拉华大学遭《纽约时报》曝光后,尽管该校对某些方面头疼,但数据表明,在学术表现上, 中国及其他国际学生与本地同行相当。
因此,如果高中毕业生具备一定程度上的英语基础,并愿意不断努力,那么即使初次申请失败,他们仍然可以成功实现留美梦想。我个人坚信,只有当自己掌握足够阅读量之后才开始准备考试;只有成绩稳定后才考虑申请海外教育。这是我二十几岁决定推迟出国计划的一种哲学。当你毕业时,没有谁会关注你的年龄;重要的是你的所获资历以及你如何获得它们。通过充分准备,你才能更好地利用那里的资源成为优秀人才,从而拥有无限可能。不过,要记住,在这条路上,每一步都需谨慎前行,不可急躁求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