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美学生的学业和语言准备不足,给美国大学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挑战。各种抱怨声此起彼伏,其中一些美国教授指出,课堂上中国学生人数过多、英语水平不高,他们不得不调整教学方法甚至简化讲授内容。有个中国学生在选修的第一堂课程中,因为词汇量有限,只能理解大约70%,难以捕捉细节。此外,还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留美学业究竟有多困难?中国学生是否能够适应这种新环境?
从经验分享者的角度看,即使只能听懂70%也是一种很好的开端。他自己刚到耶鲁学习时,只能听懂10%,两年后仍然无法理解70%。为了参与课堂讨论,他曾经努力想要发言,但紧张导致空白,一次机会都错失了。在之后,他终于实现了零突破,但随即又陷入混乱,不知道别人如何回应。
在美国,如果第一堂课就能听懂70%,这样的学生应该非常适应,而且未来一年的学习将会如鱼得水。但是,如果中国学生能够达到这个水平,那么美国教授抱怨改变教学策略似乎是不必要的。
另外,尽管一些教授抱怨,但实际情况可能与他们想象中的不同。在我的看法中,这些反应反映了一种现实,即班级里绝大部分是中国人的情况。如果班级主要由美国人组成,即使有一小部分只听懂70%的人,也不会影响气氛;但如果全班都是亚洲同学,即使他们都能理解70%,老师也会感到不安,因此不得不改变授课方式。
虽然我主张校园多元化和全球化,但是美国大学应当以本国学生为主导。因此,对于去 美国留学的中国生来说,他们需要遵守这个原则,因为目标是从美国人才身上学习。而对于那些被分散在二三十名本国同学中的国际生,他们是否会感觉压力过大?至少那些准备充分的国际生应当对自己充满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顶尖大学如常青藤等学校里的优秀毕业生确实表现优异,而一般大学的情况则各异,每个班级总有一两个出色者,但许多其他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平平无奇。一项调查表明,大约40% 的大学生无法进行有效阅读,有些甚至不能区分to和too、then和than。而且,这些国内高校生的学习态度也不佳,一旦阅读量超过40页,就会选择避免。这类似于另一群人必须同时工作和学习,从而容易分心。
如果高中生的英语基础较好,并且愿意努力,那么即使初来乍到,也可以成功地完成留学旅程。关键在于充足的准备。我当年出国前就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只有当自己的英语读写能力达标并稳定时,我才开始针对考试做准备;只有成绩可靠,我才考虑申请留学。我宁愿晚两年再去,而不是急功近利。当你毕业时,没有谁关心你的年龄,你所来自哪里以及你的成绩才真正重要。
因此,当我们为自己做好充足准备,我们才能更好地吸收并利用这些教育资源,以后的路途将更加光明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