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薛涌踏足布朗大学的学术征程反复探究美国大学课业难度

中国留美学生的学业和语言准备不足,给美国大学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挑战。美国教授们抱怨课堂上中国学生人数众多、英语水平有限,迫使他们改变教学策略甚至简化讲授内容。有个中国学生在选修的第一堂课里,只能听懂大约70%的内容,这对于抓住课程细节来说显得极为困难。那么,留美学习究竟有多么艰巨?中国学生是否能够适应这种新环境?从一位过来人的角度来看,即便只能理解70%也是一大进步,这是非常好的开端。我当初踏入耶鲁大学时,只能理解不到10%,经过两年的努力,也只达到了70%的水平。在我尝试参与课堂讨论时,我会紧张地等待机会,但往往在张嘴前5秒钟脑海中一片空白,不知道别人在谈论什么,因此错过了宝贵机会。后来终于实现了零突破,但随即又陷入混乱,不了解回应如何。这是许多人的经历。在美国,如果一个学生能在第一堂课就听懂到70%,这样的学习者应该无忧无虑,一年后就能如鱼得水。我不明白,如果中国学生达到如此程度,为什么美国教授还要抱怨并改变教学策略?

可能问题出现在这样一种情况:如果班级中绝大部分是中国人,即使每个人都能理解70%,教授仍然感到气氛不对,因为双方都无法完全理解某些话题,所以不得不调整授课方式。而我虽然支持校园多元化与全球化,但美国大学必须以美国本土生为主导。因此,当选择学校时,中国学子应该遵守这个标准,因为去 美国留学主要目的是从美国人才那里吸收知识。

然而,对于那些准备充分而自信心强的中国学子,他们是否会感受到来自其他国家同学的大压力呢?这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在教育资源方面,有明显两极分化现象存在——常青藤高校中的优异人才确实卓越非凡,而一般院校则各具千秋。但每个班级总有些优秀的本土生,但是大多数却缺乏良好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一项调查显示,大约40%以上的人不能进行有效阅读,有些甚至连to和too、then和than这些基本词汇区分不了。而且,这些本土生的学习态度也不佳,一般课程阅读量超过40页就会避免接触。此外,还有一些学生不得不兼顾工作与学习,从而容易分心。

如果高中的孩子们做好充足准备,并且努力用功,那么即使成绩未如理想,在留美旅途中依然能够取得成功。这关键在于充足准备。我出国那时候,就坚持这样的原则:只有当自己可以用英语完成一定数量阅读量时,我才开始针对考试做相关准备;只有自己的成绩还算可靠时,我才开始考虑申请留学的事宜。我宁愿晚两年出国,而不是急功近利。如果你现在17岁左右,还有什么必要着急吗?等到毕业,你谁也不会问你的年龄。但是在找工作的时候,无论你是22岁还是24岁,都一样重要的是你的毕业学校以及你的成果。你需要做好充足准备,在前往美国之前,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以后的路自然通顺。当你真正融入其中,用尽可能快速度掌握知识,那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等着你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