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美学生的学业和语言准备不足,给美国大学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挑战。各种抱怨声此起彼伏,其中一些美国教授指出,课堂上中国学生人数过多、英语水平不高,他们不得不调整教学方法甚至简化用语。有一位中国学生在选修的第一门课程是中国历史入门,但由于词汇量有限,他大概只能听懂70%,无法抓住关键点。那么,留美学子的学习难度究竟如何?他们是否能适应这种新环境?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看,即使第一堂课能听懂70%也是很好的开端。在我刚到耶鲁时,我能理解的几乎没有,现在两年后也还达不到70%。我曾经努力想要参与课堂讨论,但紧张感让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此后,我终于取得了零突破,但随即又陷入了混乱,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
如果能够在美国听到并理解第七十部分,那么这些学生应该非常自信,不需要担忧,一年后就能如鱼得水。但是,如果他们能达到这个水平,美国教授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他们有必要改变教学策略吗?
到了学期末,这些中国学生通常可以理解百分之十。在我的看来,美国教授对此反应可能反映了班级中太多中国学生的事实。如果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美国人,他们100%都会明白教授的话,而那些只会听懂70%的人或许只有三四个,也不会影响课堂气氛。但是,如果班级中绝大部分是中国人,即使他们都能听懂70%,教授仍然会觉得气氛不同,而且不得不改变授课方式。
虽然我一直主张校园多元化和全球化,但 美国大学必须以美国学生为主。因此,对于选择去 美国留学的中国生们来说,他们应该遵守这个原则,因为去那里学习的是来自 美国人的知识。
然而,如果一个 学生被置于二十几名其他 美国同学中,他是否会感到压力过大呢?对于这方面的问题,那些充分准备好自己的事情的大型 中国生至少要对自己充满信心。
美國教育存在极大的两极分化。一流学校如常青藤里的 学生确实表现出色,但是在一般学校的情况就完全不同。大部分每个班里有几个优异 的美國學子,但是许多學業準備不足,有的人阅读和寫作能力平平无奇。不久前,有一次調查显示,在美國大學生的讀書能力中,只有40%左右有人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有些學生甚至連“to”、“too” 和 “then” 和 “than” 都不能區分。而且,這些學生對於課程態度也不佳,一門課每週閱讀量超過40頁,就會避而遠之。此外,还有許多學生不得不同時進行學習和打工,這樣容易讓他們分心。
中國學生的只要來到 美國之前做足準備,並且保持勤奮工作適應環境後,其成績便會處於平均以上。在事實上,即使《紐約時報》揭露特拉華大學對中國學生的某種頭疼情況,該校方也證實了中國學生的成績與美國同儕相當,因此,這裡面最關鍵的是要有充足的心理準備。我當初出國時,便堅持這個哲理:只有當自己的英文閱讀量達到一定程度後,我才開始為考試做相關準備;只有自己的成績還算可靠時,我才會動起申請留學的心思。我寧願晚兩年出國,也不要急功近利地走這條路。你們現在17、18歲的小朋友啊,要知道等你畢業那天,你們再想追回時間已經無法。你們現在所擔憂的是什麼?等你畢業那天沒有人問你的年齡問題,因為從哪所大學畢業以及怎麼樣才是最重要的事。但是一旦你上了美國學校,你就是優秀人才,每個人都期待著你的發光發熱!所以說,用點耐心,用點智慧,用點勇氣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