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美学生的学业和语言准备不足,给美国大学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挑战。各种抱怨声此起彼伏,其中一些美国教授指出,课堂上中国学生人数过多、英语水平不高,他们不得不调整教学方法甚至简化用语。有一位中国学生在选修的第一门课程是中国历史入门,但由于词汇量有限,他大概只能听懂70%,无法抓住关键点。那么,留美学子的学习难度究竟有多大?他们是否能够适应这种环境?从一名过来人的角度来看,即使能在第一堂课中听懂70%也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我自己刚到耶鲁时,也只能听懂10%,两年后依然无法达到70%。当我努力想要参加课堂讨论,却因为紧张而全身心地空白,不知道别人在谈论什么,我错失了机会。不过,我最终也实现了零突破,只是紧张之后再说话时又陷入混乱,无法理解回应我的话。这正是我和许多人共同经历的情况。在美国,如果能在第一堂课就听懂70%,这样的学生应该会非常适应,并不会遇到困难。一年后,他们将像鱼一样游于水中。我不知道,如果中国学生真的达到了这个水平,那么美国教授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对于这一现象,一些分析认为,这可能反映了课堂上中国学生数量过多的实际情况。如果班级主要由美国生组成,那么即便有少数不能完全理解讲座内容的人,他们对课程氛围影响微小。但如果绝大部分同学都是来自中国的话,那么即使每个人的理解程度都相对较好(比如说可以听懂70%),教授们仍然会感到气氛异常,让他们不得不改变教学策略。
虽然我一直倡导校园多元化和全球化,但同时也认为美国大学应当以本国学生为主导。因此,对于选择学校的中国留学生来说,我们应当遵守这一标准,因为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从美国同行那里学习知识。而对于那些已经融入其中、自信满满的海外华裔同学来说,无论他们身处何种环境,都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并展现自我。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教育体系中存在着明显的一极分化现象。在精英大学如哈佛或斯坦福等校里,成绩优异者占据主导地位,而一般院校则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情形,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优秀的本土生,但很多其他学子则面临阅读力不足40%、常见错误如to/too/then/than等问题。此外,还有许多本土生必须兼顾学习与打工,这加剧了分心的问题。
然而事实显示,即便特拉华大学因《纽约时报》曝光而对华裔新生的态度有些许变革,它还是承认华裔新生的成绩与本土同龄人相当。
综上所述,如果高中生拥有初步的英语基础且愿意刻苦努力,则即便初次考取成绩未佳,也可以通过坚持不懈,最终成功完成留美梦想。在这里,最关键的是充分准备。当年我决定延迟两年的出国计划,就是基于这样一种哲学:只有当你能够独立处理一定量英文阅读后,你才开始做针对考试相关准备;只有你的成绩还算稳定,你才考虑申请留学。这让我确保了自己的基础足够坚实,从而避免了一些潜在风险。而现在,当17岁左右的小朋友们急切希望提前走进高等教育世界时,我要告诉他们:时间就是金钱,现在并不重要。不仅如此,没有任何雇主会询问你的年龄,而你的毕业学校及成果却至关重要。如果你准备充分,然后去 美国,就能更好地吸收那里的文化养分,为未来奠定坚实基石,从而迎接更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