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美学生的学业和语言准备不足,给美国大学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挑战。美国教授们抱怨课堂上中国学生人数众多、英语水平有限,迫使他们改变教学策略甚至简化课程内容。有个中国学生在选修的第一堂课中只能听懂70%的内容,这让他对美国大学学习的难度感到好奇。从一位经验丰富的人角度看,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开始。在我刚到耶鲁大学时,我能理解的大概是10%,两年后才达到70%。当我尝试第一次参与课堂讨论时,我紧张得几乎忘记了所有内容,但我的努力最终还是产生了效果。
在美国,如果能够在第一堂课就能理解70%的话,那么这些学生应该非常适应,不需要担心一年后就能像鱼一样在水中游动。我无法理解,如果中国学生能够达成这个水平,美国教授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地方?他们为什么要改变教学策略?
事实上,美国教授可能是在反映一个现实:如果班级里绝大部分是中国留学生,即使他们都能理解70%,老师也会感到气氛不佳,因为双方可能都不太明白对方的话题。此刻,他们不得不调整授课方式来适应这种情况。
虽然我一直支持校园多元化和全球化,但美国大学必须以本国学生为主导。因此,当选择学校时,中国留学生应当遵守这一标准,因为前往 美国学习主要是为了从本土知识中吸收养分。
然而,对于那些被压力包围着而又自信满满的一群中国新生来说,他们是否会感觉到过于沉重呢?这方面,那些有备而来的新生至少应该对自己充满信心。
对于一些普通院校来说,教育资源存在巨大差异。不仅如此,有些优秀人才确实在顶尖学府内脱颖而出,而其他学校则出现了极其不同的情况,每个班级都有一两个出色的本土同学,但同时也有很多同学阅读和写作能力平平无奇。而且,一项调查显示,只有不到40% 的美国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有些甚至无法区分to 和 too、then 和 than。这意味着许多学生需要一边学习,一边兼顾打工,从而容易分心。
尽管特拉华大学因为与某些问题有关遭到了《纽约时报》的曝光,但官方证实,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成绩相比,本地学生并没有明显落后。如果你是一名高中生,并且拥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同时愿意努力奋斗,那么即便初次成绩并不理想,你仍然可以成功完成留学旅程。在这里,最重要的是做好充足准备。我当年离开家乡前,就坚持这样的原则:只有当你能够用英语进行一定量阅读后,再开始针对考试做准备;只有你的成绩还算稳定之后,你才能考虑申请留学。这是我宁愿晚两年的选择,现在十七八岁的小伙伴们似乎有什么急事?实际上,在毕业后的工作市场,无人关注你的年龄。但是,你所毕业的地质,以及你如何掌握知识,则至关重要。当你充分准备好了,然后再来到美国,可以更好地利用其教育资源成为优等生,从而开辟未来的大道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