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至1076万,面对疫情的影响和工作岗位减少,如何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国家政策又是如何支持他们的?《新闻周刊》专注于探讨毕业与就业问题。名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如何?本周三(15日),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了9413名学生的毕业典礼,其中2018级中文文学公费师范本科生谷雨竹代表性地发表了演讲。
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她与新冠病毒共度过了一段时间。这年头疫情再次爆发,在关键时刻,不仅家人无法亲临现场,还有关于是否能线上举行仪式的问题。此时,她感慨道:“我们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我担心我们没有盛大的毕业典礼,没有这样盛大的尾声。”她即将带着从文学院学到的教学技能回到家乡,教授中学语文,并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她强调,“任何一科,特别是语文学科,都非常需要面对面的交流。”
普通大学毕业生则面临更大挑战。往年虽然名牌大学毕业生不太会觉得找工作困难,但这一次,他们也开始意识到在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现实之间存在差距。而现在,更有知名大学向社会推广人才,这让普通大学学生感到压力山大。
杨勇作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金融学专业的一员,他已经在华为下属企业实习半年,有机会转正。他珍惜这份艰难但稳定的工作。在他看来,这种经历也是千万非名牌大学学生的缩影。作家黄灯通过《我的二本学生》揭示了这个事实,即非名校光环缺失的学子形象。而今年,因为疫情影响,一些行业调整,使得一些公司选择根据高中成绩选人,这给予学生一种压迫感,让他们感觉自己的学位不足以竞争社会。
为了提前应对,就业目标贯穿杨勇整个学习生活。他坦言,每个阶段明确目标,为自己增加了市场上的竞争筹码。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领导组织招聘会为大家提供了解决方案,而某医药公司的人力资源孙希娜表示,只要薪酬要求符合企业预期,便容易达成意向。科技公司总经理肖鑫则认为,要综合分析候选人的综合情况,如经验、专业、实际技能等。
尽管如此,有些求职者仍然感到困难,因为求职岗位与理想岗位之间出现落差。这让教师黄灯反思:“社会需求就是这样的人,但是没有合适的人匹配,那些孩子想找工作,又找不到,所以会出现裂痕。”他认为,无论哪个层次,无论哪所学校来的年轻人,都应该宽容并给予公平机会,同时勇敢寻找而不是逃避错误。在六月中旬,当校园里洋溢着离别气息之际,一些毕业生正在为求职做最后努力。本周四,武汉市举办特别招聘会,为参加者提供约800个就业岗位。但对于那些离开校园却未能找到好工作的同学们来说,该怎么办?
答案可能在于政府政策,以及企业愿意提供更多灵活性的培训项目。此外,也需要鼓励和帮助这些青年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心态,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在这个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他们需要的是不断学习新的技能,以及保持开放的心态,以便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境。不管是在哪里,或是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都应该拥抱变化,而不是害怕它。如果我们一起努力,我们可以帮助每一个青年实现他们梦想,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平等、更加包容的地球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