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斯哥大学的基本盘如何让新闻周刊在毕业季就业问题上保持稳健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至1076万,面对疫情的影响和工作岗位减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首要关注点。国家政策如何帮助他们?《新闻周刊》本期专注于探讨毕业与就业的议题。在名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下,我们特别关注了华中师范大学的2018级中文文学公费师范本科生谷雨竹,她在毕业典礼上分享了自己与疫情并行四年的经历,以及对未来教育和就业前景的思考。

谷雨竹在演讲中提到,她担心没有能够举行盛大的毕业典礼,但她也意识到,在疫情期间,面对面的交流对于语文教学尤为重要。然而,由于新冠灾祸的影响,这三年内几乎没有机会出去旅行,而师范生在教师协议期间不能自由报考研究生,因此毕业后必须马上就业。这也引发了一些误解,即公费教师和学生一旦完成学业,就能自动分配工作。实际上,大部分公费教师和学生都是通过选择而非分配进入单位,并且有双向选择的机会。

杨勇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金融学专业学生,他已经开始实习,并希望转正。他从云南昭通来到了深圳,以免除学杂费入读这所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大学。经过三年的学习,杨勇以大学专业身份走出校门,希望通过稳定的工作获得扎根深圳、给家庭带来改变的机会。

黄灯教授则通过《我的二本学生》揭示了名校光环缺失之下的真实生活。他感受到了由于疫情影响,中小企业吸纳人才压力大,对学生求职难度增加。此外,一些公司可能会根据高中成绩选人,以节约雇主成本或其他原因,这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位不够过硬,在社会上竞争力不足。

为了提前应对即将到来的就业压力,不少像杨勇这样的学生都把就业目标融入到了前几年的学习生活之中,如早早地考取各种证书、丰富实习经验等。一些招聘会正在为这些求职者提供帮助,比如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领导的一场招聘会,让更多企业能够接触到优秀的人才。

然而,也有人认为社会需求与人才匹配存在差距,有些孩子想找工作却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个时候,无论是在哪个层面,无论是哪个学校来的年轻人,都应该尽量宽容、公平地给他们机会。而对于那些错过“金三银四”春季招聘季的情形,那么怎样才能找到新的方向呢?

现在已经六月中下旬,我们如何能帮助这些无助的小伙伴们找到工作呢?答案可能就在于不断发展经济,让企业有能力吸收更多人才,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就业机遇,因为毕竟,就业是第一民生。而我们可以做的是继续关注这一话题,为这些即将迈入社会的小伙伴们提供支持和指导,让他们知道,即便是在困难时期,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