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至1076万,面对疫情的影响和工作岗位减少,如何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国家政策又是如何支持他们的?《新闻周刊》专注于探讨毕业与就业的问题。名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究竟如何?就在本周三(15日),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了规模宏大的毕业典礼,共有9413名学生参加,其中包括2018级中文文学公费师范本科生谷雨竹作为代表人物。
在这场特殊而充满挑战的毕业典礼上,谷雨竹发表了感人的演讲。她提到,在过去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与新冠病毒共同度过的一段时间让她深刻体会到了教育在疫情中的重要性。她将带着从文学院学到的教学技能回到家乡,为中学语文课堂带来活力,而这需要认真严格的教育技能训练,以及面对面的交流。
然而,这些年轻教师也面临着困难。由于疫情限制,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出去旅行,对于文学专业来说,这样的缺失尤其令人遗憾。而且,由于新冠病毒导致的人口流动受限,大部分公费师范生都不是通过分配得到单位,而是自己选择去的地方,有双向选择的自由。这给予了他们更多自主权,但同时也增加了竞争压力,因为除了研究生,还有一大批六所部属师范学校公费师范生的竞争者。
对于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新闻周刊》关注的是更广泛的情况。在非名牌大学,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有杨勇这样的学生,他以金融学专业身份完成实习,并期待转正。他选择这个专业不仅因为个人兴趣,也因为它能帮助他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的经历反映出许多非名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们希望通过稳定的工作获得社会地位和经济独立。
然而,即使是在这些普通院校里,对求职者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缩减招聘计划或者裁员,这直接影响到即将步入社会的大量毕业生。此外,一些企业倾向于根据高考成绩来选拔人才,这进一步增加了求职者的心理负担,使得一些优秀但未能进入顶尖学府的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位不足以赢得足够的地位和竞争优势。
为了应对这一形势,一些高校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比如组织招聘会、提供职业培训等,以帮助毕业生尽快找到工作。在这种背景下,有一句话特别触及心弦:“每个阶段都要设定明确目标”,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形成更强有力的竞争力。这正是杨勇所做的事情,他在各个阶段都制定出了明确目标,从而为自己留下了一席之地。
尽管如此,当下的状况仍然很复杂。一方面,很多企业愿意聘用符合预期薪酬要求的人才;另一方面,一些科技公司则需要综合考虑候选人的经验、专业知识以及实际能力。在这个紧张而充满挑战时期,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耐心寻找并适应新的环境,因为并不总是立刻能够找到完美匹配的情境或职位。而无论是否来自名牌大学,无论何种背景,都应该给予每一个求职者平等机会,让他们勇敢地迎接未来,不畏惧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