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由爱生恨的绿茵赛道上,牛津与剑桥展开了它们无休止的对决。自1829年起,这场历史悠久的赛艇对抗已成为年度盛事,每隔几年中断一次,只有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才被迫停办。如今,它已经是第160届,这一壮举不仅考验着选手们的体能,还让这两所古老学府间的情感纠葛更加复杂。
每当朋友问及牛津和剑桥如何看待彼此,我总是淡淡地回答:“无解。”这个“无解”并非贬义,而是一种简单而又复杂、清晰又暧昧的情感纽带。这份关系既有不可否认的亲密,也有不可避免的对立,就像爱与恨、情与仇交织成的一首曲子,谁都看不惯,却也谁都离不开。
尽管如此,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似乎就是几百年传承下来的各种渊源所致。它反映的是一种矛盾心理,体现的是一种纠结状态,即使再耗费几百年梳理,也可能依旧无解。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他们在现实中不断演绎这一段关系:明争暗斗从未停止过,虽然双方心里清楚谁也不能轻易战胜谁,但仍然无法彻底打败对方。
学术领域和竞技体育场上的较量越来越激烈,其中以牛剑间的赛艇对抗赛最为引人注目。这场比赛始于1829年的划艇比赛,从伦敦西部帕特尼逆流而上到莫特莱克,全长6.8公里,是世界级别水平的一场较量,每年的观众数十万,有1000多万人收看BBC直播,还有116个国家和地区5亿观众同步收看卫星转播。
2014年的赛事在4月6日举行,由参加过奥运赛艇项目选手组成,并且展示了参赛队伍各自不同的优势。在这次比赛中,剑桥某位选手掉进河里,最终以牛津取胜。截至2014年,牛津代表队赢得78次胜利,而剑桥则赢得了81次胜利。这一切,都只是为了证明孰强孰弱,更是为了延续着一段难以言说的恩怨情仇。
然而,这一切似乎始于一个简单而纯真的玩笑。当来自剑桥的小查尔斯提出组织一场划船比赛时,他并没有预料到这将会成为两个好友之间永恒的话题。此后,这个提议被学校正式化,以学校名义发出了挑战书:“剑桥大学特此挑战牛津大学,在伦敦或靠近伦敦的地方进行一次8人赛艇比赛。”
第一次比赛结束后,牛津获胜,但随之建立了一项传统:前一年失败者将成为下一年挑战者的角色。如果你挑战没赢,那么接下来的一整年就必须继续作为失败者直到下一次成功。而输赢对于心高气傲、相互瞧不上的校友来说变得至关重要,因此这样的恩怨便拉开了百余年的序幕,不知是否也是由爱生恨的一个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