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大学的激流挑战牛津与剑桥赛艇对抗再现

在遥远的1829年,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之间,一场历史性的赛艇对抗赛就此拉开序幕。这个传统活动,如今已是年度盛事,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被暂停,但自1856年以来,它们一直如同河中的守护者,在泰晤士河上不懈地划行。从帕特尼逆流而上到莫特莱克,全长四英里三百七十四码(约6779米),这条赛道见证了无数激烈的较量与友谊的深化。

每当朋友询问我关于牛津与剑桥的心结,我总是以简洁的“无解”来回应。这“无解”并非带有贬义,而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清晰又暧昧的情感纠葛。它们之间既有不可否认的联系,又有不可避免的竞争,这份爱恨情仇,就像枝头相依的一对兄弟果,蔓藤间缠绕的一双姐妹花,他们看不惯对方,却也无法离弃。

几百年的渊源,是怎样将这种矛盾心理和纠结状态固定下来?它反映的是一种永恒的问题:爱生恨,情结仇,或许就是因果循环?然而,无论如何,都未能解决这一难题,即使再耗费几百年,也可能依旧无解。

尽管如此,这种关系并未影响他们在现实中不断演绎:明争暗斗,从学术领域到体育场上的较量越发激烈。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每年一度举办的大型赛艇比赛。在西伦敦泰晤士河上,从Puntny到Mortlake,全长6.8公里,比赛所用的船是两条八人单桨,有舵手的赛艇,每位选手都心怀梦想,一起展现出他们各自学校孰强孰弱最好的机会之一。

2014年的比赛已经是第160届(从1829年开始计算,因世界大战等原因中断过),这次两队均有参加过奥运赛艇项目的选手。牛津队平均年龄26岁,平均身高190cm; 剑桥队平均年龄24岁,平均身高197cm。不料,在那年的比赛中,由于某位剑桥选手掉进河里,以牛津取得胜利。这意味着截至2014年,牛津代表队赢得78次胜利,而剑桥则赢得了81次胜利。

趣味横生的故事背后,是两个好友查尔斯在哈罗公学相识,并分别进入牛津和剑桥学习之后,不期而逢于剑河荡舟时产生的一个玩笑。一场划船比赛原本只为打发假期之余闲谈,却意外成为学校间正式比试:“剑桥大学特此挑战牛津大学,在伦敦或靠近伦敦的地方进行一次8人赛艇比赛。”第一次比赛结束后,由失败者承担挑战者的角色,便形成了一项传统——如果你挑战没赢,那么下一年就继续当失败者直至成功挑战为止。此法导致输赢对于两个学校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而揭开了百年恩怨史页。

是否可以说,这便是一个由爱生恨的典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