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生都好奇美国课堂是什么样子?下面,我们就来听一位在美国游学的学生讲述他们的亲身感受,看看美国课堂和中国课堂有什么不同。每天早上的上学时间,美国通常是8:30,而国内则是八点,但在这之前,我们要七点左右到教室,七点多开始上早自习,到八点开始第一节课。所以,我们把中国学生的起床时间定为六点,洗漱、早饭、去学校为七点。进班交作业后开始上早读。这是一个普通学生的早晨安排。而在美国,只需在八点半前进班即可,然后正式进入课程,所以我们可以把美国学生的起床时间定为七点半。这一点,让我们的中国学生失去了宝贵的睡眠时光,这一点我们稍后再详细分析其潜在影响。
到了上课时,在中国,一般由班主任监管早自习,然后任课教师近班进行授课。老师们依照几十年的经验,不变地教授同样的教材给我们。在我的初中学校,这些老师经常参与中考出题工作,他们资历较高或负责判卷工作。我记得我的老师经常说:“这些内容我已经讲了十几年了。”他们还会拿一些旧题目进行整改,让我们做,以至于到了初三毕业,我几乎能预测那些问题来自哪个区、那个时候段以及什么类型的问题!然后,我会拿出几天前的试卷,从容地抄下所有能抄得上的部分。
而在美国,老师办公室与教室相结合,可以说老师就在教室里办公,同时也就是学习的地方,因此,他们会将教室装饰起来。如果这是写作和阅读类别的话,你一踏入门就会看到墙壁贴满了同学们精心撰写的小故事、设计分析图,以及留下的作品,即使你只待几个小时,也能感觉自己融入这个语言学习环境,就像实验室一样效果更佳。
当代中国教师通常只有在有足够余裕且课程不紧张时才给予自由思考答案的时候,然后用黑板展示正确答案,并让我们复制下来并背熟。此外,还会不定期抽查,没有背熟者需要罚抄,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小学五年级以上到初中毕业期间。在期末考试前,我们需要背诵大量内容简述及中心思想,每个学期累计数千字,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接受度还算可以。但对于理科和英语等科目,则更多的是死记硬背直至高中阶段。
相比之下,在美式教育中,英语教学尤其注重小组合作与交流。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团队从不同角度探讨故事结构、人物特征等,并分工展示自己的理解。老师根据表现评分,并总结成果。在考试时,最终答案来源于自己完成的小组活动。此外,上課時我們會形成小組進行活動,這樣效率會更高。而期末考试可能包括笔试部分,但主要重视个人设计任务,如对所學內容做一個PPT總結等最後總分為這些項目綜合評價。
最后,上課時中國老師以官方語言快速傳達要點並要求記錄-down,這種情況特別是在考試前。一旦遇到開玩笑的老師,他們立刻停止開玩笑,並與全班达成共识——成绩自然显著。而課程時間幾乎完全集中於核心內容,不太涉及非相關延伸話題。一節課結束後,大多數學生只剩疲憊但仍然獲得大量知識。
而美國則不同,其實際操作從开场白打破氛围開始:“你们好啊!”或者“你不能爱我除非你先问我先生同意”,这样的幽默话语如同海浪般轻柔地涌向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那种文化差异却又如此温暖人心。这种开放式沟通瞬间跨越大洋,与我们的内心产生共鸣,使得彼此之间的情感距离消失殆尽。当听到这样的话语,你的心里不会感到反感,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流露出的温馨与幸福,也许正是因为两种不同的文化表达方式带来了这种特殊的情感体验。不过,无论如何,都证明了一件事:无论是在哪里,无论何时,当真正关怀他人的声音响起,它总能触动人们的心灵,为生活增添一份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