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一位名叫艾米的美国学生在中国留学,深受当地文化和教育风格的吸引。她写下了关于她体验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中国课堂与美国课堂之间的巨大差异。以下是她的故事:
在中国,每天早晨六点,我就被闹钟吵醒,洗漱完毕后,我们一起去学校。七点多到达教室交作业,然后开始上早读。这是我每天的例行公事。而在美国,我只需要在八点半之前进班就好,那时我们才正式开始上课。
到了上课的时候,在中国,由于我们的老师总是照本宣科,把数十年来的教材给我们讲,这让我想起我初中的时候,当时我的老师经常参加中考出题工作。我记得他们说过,“这些东西我都教了十几年了,也经常会拿一些以前的老题进行整改然后再让我们做。”这让我感觉像是在重复历史一样。在中国,每个孩子都被要求熟记大量知识,这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以及其他科目。
然而,在美国,情况却截然不同。我们的老师不仅把自己的办公室和教室合二为一,还会让学生参与到装饰过程中。在一个写作和阅读课程中,你可以看到贴满同学们写成文章和自己设计故事分析图的地方。这不仅有助于融入环境,还能提高学习效果,就像实验室一样,让化学或生物实验更有趣。
在课堂上,我们通常只有有限时间自由思考答案,而老师会先展示正确答案,并且抽考来确保大家背诵起来。在期末考试前,我们还要背下近5000字的主要内容简述和中心思想,加起来就是小一万字。此外,对于理科类课程,更是如此,每天还有几道难题给予挑战。而英语则基本依赖死记硬背直至高中毕业。
相比之下,在美国,我们不需要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团队合作,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故事结构、人物特征等,并分工展示。一旦考试,我们所需提交的是自己完成的小组作品,而不是预先准备好的答案。这种方式似乎更加注重创造性思维而非简单回忆。
最后,当谈及与学生关系时,在中国,教师往往严肃认真,不轻易笑容露面,而国外则充满玩笑与友谊。当艾米听到她的教授开玩笑地说“xx同学我爱你”,她感到既温暖又感动,因为这些话跨越了太平洋,触碰到了她的内心世界。
通过这段经历,我学会了一些关于教育方法上的新见解:虽然两种方式各有千秋,但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每个人学习风格的方法,无论是在哪个国家,或是在何种文化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