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牛津剑桥赛艇对抗,自1829年创立至今已是第160届,除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暂停外,这项盛事每年不间断。比赛的传统路线从伦敦西部帕特尼逆流而上至莫特莱克,全长4英里374码(约6779米)。每当朋友们问起这两校如何看待彼此,我总会轻描淡写地回答:“无解。”这个“无解”并非贬义,而是指牛津与剑桥之间复杂而又简单、暧昧又清晰的关系——既有不可否认的关联,也有不可避免的对立。这份爱恨交加的情感,或许源于几百年的渊源,是一种矛盾心理和纠结状态,故难以梳理清楚,即使耗费几百年也可能依旧无解。
尽管如此,这种情感纠葛并未阻碍他们在现实中展开明争暗斗。学术领域和竞技体育场上的较量日益激烈,其中尤以年度赛艇对抗最为人所瞩目。这场比赛自1829年开始,每逢复活节期间,在泰晤士河上举行,由两队八人单桨赛艇进行,一直延续至今。比赛激烈且知名,不仅吸引了30万观众亲临现场,还有116个国家及地区5亿观众通过卫星转播同步收看,使其影响力达到了英超、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和F1英国大奖赛之列。
2014年的比赛在4月6日举行,以牛津队赢得胜利圆满结束。此时,他们各自都有选手参加过奥运赛艇项目。在那一年,平均年龄26岁、身高190cm的牛津代表队与24岁、197cm身高的剑桥队相遇,最终由于一位剑桥选手掉入河中,让这一局落给了牛津。而截至2014年,该系列已经分别由双方赢得78次和81次胜利。
说来趣闻的是,此番河上角逐虽显热血,但它最初并不带火药味。据史料记载,当时来自哈罗公学好友查尔斯提议一场划船比赛,只是为了消磨假期,无意中的玩笑竟成为了学校之间正式挑战。第一次比拼中,牛津夺冠,从此定下规则:前一年的输家将成为下一年的挑战者。如果失败者连续多年未能取胜,那么他们便要承受屈辱直到成功反击。一旦输掉,便不得安宁,因为输赢对于这些心高气傲的人来说变得越发重要,从而拉开了百余年的恩怨序幕。不禁令人思考,这是否也是由爱生恨的一个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