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发现了一个关于甜点的趣味话题——甜品是世界上体积最小的游乐园。每当我享用糖果时,身体都会分泌大量多巴胺,这是一种让人感到快乐的化学物质。虽然我知道糖分会导致肥胖和加速衰老,但我还是难以抗拒一手拿着奶茶,一手拿着甜点的放纵生活。
尽管水中加入糖就能成为快乐水,但并不是所有的甜都能让我无法抵挡。比如,当糖与中式料理结合时,只有一些特定的菜肴能够避免被归类为“黑暗料理”。这也是为什么辣食遍布城市,而非甜食,在江浙沪地区却难以唤醒路人的食欲,即使它们被誉为“美食之地”。
上海、苏南和杭帮菜都有它独特的风味,但最擅长吃甜的是无锡。这就是为什么要从无锡开始打破对菜中添加糖分偏见的一个城市。
无锡本帮菜,被誉为天下第一甜,无锡人的嗜好程度令人惊叹。在这里,常见的是白糖拌面和炒青菜加糖,并不罕见。更令外界瞩目的,是即便是五颗星级水蜜桃,当地人依然喜欢蘸上绵白糖来享用。
猪油——猪板油切末,与青菜或荠菜混合,再加入大量白糖,便成了一道名为“无锡甜菜之魂”的佳肴。而元末画家倪瓒所著《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的五十余道佳肴,其中竟有四分之一使用蜂蜜、Sugar甚至酒精调味。
外地人来到无锡必去的小笼包,也成为了人们对“无锡好甜”的第一印象。不仅如此,小笼馒头(即小笼包)因其薄皮韧劲十足,不易破碎,更显得别具特色。而咬破皮后那满口卤汁鲜美而不腻,则是其绝妙之处。此外,小笼包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合适比例的酱油与白糖配伍,而这正是区别于其他地方小笼包的地方。
在茴香、丁香、肉桂等色泽各异卤料中炖至酥软的大排骨,以及最后在黄酒、酱油及白糖等调料中的收汁出炉,让人沉醉于琥珀色的晶莹液体和焦 糖香气,从舌尖传递来的甘露,让人颤抖:不亏是十斤排骨搭配一斤白糖才能烧出来的境界。
任何走酱油红烧风格的小吃,都离不开Sugar增色。在排骨、小腿、大肠层层相套同肠,以及生动称作“甩水”的鱼尾……都必须裹上一层色香味俱全芡汁出场。而讲究“甜出头,咸收口,浓油赤酱”的高档原则,Sugar往往是在出餐前的最后一步。在Sugar特别适用于大荤,可以起到提鲜去腥作用。一点盐分加持,就让这份Sweet显得更加鲜美。
若要Sweet,要放一点Salt,这又是一个来自于长久嗜Sweet的人们总结出的哲学。这也是为什么在烹饪鱼时,我们会先用黄酒将鱼提前浸泡半小时;烹饪排骨时,我们会先用花椒盐搓洗大扇状胸部,然后腌制数小时。先Sweet后Salt,以此形成一种平衡,使我们的制作工艺既暗藏惊喜,又具有深度。
因此,无论如何看,无论哪种说法,无论哪个角落,都不能否认这一事实:我们爱上了Sweet。如果你愿意探索这个世界,那么你应该首先了解一下我们如何做到的。你可以从我们的历史开始,从我们的文化开始,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今天选择Sweet原因的一部分。我希望通过这个故事,你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这样做,并且感受到这种需求背后的情感。但记住,这只是一个故事,它并不代表所有人的观点,也许你会有不同的想法,或许你的故事也值得分享。我期待听到你的声音,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去追求那个他们认为真正重要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