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大别山南麓,浠水、英山、罗田三县交汇处,有一片名为斗方山的风景区,它也被称作斗方禅林。斗方山上的建筑最初由无着禅师在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所建,北宋时期佛印禅师曾驻锡于此传经。然而,这座寺庙遭到了元朝的兵毁之后,只剩下一片荒废。
直到明洪武年间,斗方山才再次焕发生机,被重建成为规模宏大的佛教圣地。在那里,僧人云集数百人,一时间达到盛极一时。这个名字来源于它独特的地形——斗方形状的山峰,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也是气势磅礴的自然风光之所在。四千亩郁郁葱葱的林木和花草争艳,是春天最美丽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地政府对这座古老寺庙进行了修复工作。在香港印静法师和香港佛门众人的资助下,加上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和高僧本焕师的大力支持,斗方寺终于在1998年11月16日向游客开放。这座寺庙以其坚固而壮观的石结构著称,其中包括高达4.6米、宽2.2米的八根石柱,以及青砖结构中殿和下殿。
除了宗教意义外,斗方山还是探险者的天堂。这里有许多石洞和怪石,其中相传乾隆进士范思皇就曾在“八卦洞”旁边的一块石楼上读书,并倡导“三教合一”。因此,对于寻求精神寄托或是希望体验自然之美的人来说,斗方山是一处不可错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