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的心理学研究生申请指南:如何在美国成功留学
心理学作为一门广泛的科学领域,分为至少二十个小类。我们可以将其粗略地分类为认知、神经、社会、发展、临床、咨询和工业等几个大类。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是认知和神经,这两个方向在美国前30名的心理学系中占据了近半数教授的研究重点。然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咨询和临床方向几乎不招收,而社会、工业和发展方向也相对较少。
相比之下,认知和神经方向虽然招收“多”,但仍然远低于其他专业。此外,由于历史上管理层对心理学的轻视以及大众对其功用的认识不足,中国大学心理学系的开设非常有限。目前,只有北大和北师大的心理学系,以及浙江大学的工业心理专业,可以被视作拥有较高水平的心理教育机构。而对于其他高校,如清华、中科大或复旦,他们都没有完整的心理学院,而且未来也不太可能开设这样的专业。
因此,对于许多计划攻读美国心情相关专业博士或硕士學位的人而言,这些因素都是推动他们选择海外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多年的经验,我们可以将申请者分为四类人群:
北大、北师大或者浙大的优秀毕业生,有一定研究经验,并且主要向美国前100名大学申请Ph.D。这一类人群通常对未来的学习与研究工作有明确规划,并且具有很高成功申请率。
其他院校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他们往往会考虑申请美国的一些Master或Ph.D项目。这部分人的数量较少,但如果保证成绩优异并积极参与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也有可能获得成功。
理工科背景非心理专业毕业生,这部分人群通常缺乏关于心理科学及其研究方法的大量了解。在这种情况下直接申请Psychology Ph.D在实践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而考虑到Master项目(特别是在商学院中的组织行为)则有一定的可能性。不过,要提高申请结果,就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学习与实习。
文科背景非 psychology 学位持有者,这部分人群由于缺乏西方Psychology 研究方面深入理解,其竞争力最弱。在中国普遍存在一种误解,将“psychology”等同于“psychological counseling”。实际上,从事Psychology 研究需要扎实的地理论基础,是一个严谨逻辑推导型活动,在数据分析方面尤为关键。
综上所述,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人选,都应该首先审慎考虑自己是否适合成为Psychology 研究生的候选人。如果坚持要追求这一目标,那么必须准备好面对更高难度的问题,比如数学课程,如高等数学、高级线性代数及概率统计等。如果不愿意接受数学挑战,则建议转向教育学或人类资源管理领域,以利用这些领域内广泛应用的心理知识,同时享受更宽松的地理论要求及良好的就业机会。总之,无论个人背景如何,只要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线并持续努力,都能够在美国家庭建立起稳固的事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