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来华不只为学汉语

这几天,位于清华大学紫荆公寓22号楼2层的外国留学生工作办公室格外热闹,一个个老外忙着在这里咨询、登记与注册——他们是清华新来的研究生。 留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吴运新教授告诉记者,这些学生有不少毕业于英国牛津、剑桥,美国哈佛、斯坦福等世界名校;他们来学习的专业,集中于国际工商管理、国际关系、法律硕士等人文社科领域,与机械工程、环境工程管理、先进计算等理工科系——而不再是来华留学生研习最多的汉语、中国历史与文化,或者中国武术、中医、烹饪等“大路货”。 高水平专业学习需求旺 “我的中文名字叫陶斯德,本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度过,我已在清华拿到硕士学位了!”美国小伙子陶斯德,再过几天将成为化工系一年级博士研究生。 骆广生教授对记者说,陶斯德在大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来到中国企业,做了两个月暑期实习生后,决定留下来。他辗转联系到骆广生教授,从麻省理工学院来到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他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希望毕业后在中石油、中海油等国企工作。“陶斯德和我提起过,像他这样对中国有强烈兴趣,并希冀高层次专业学习的老外,数量并不少。” 用“母语”告诉老外中国问题 不少大学管理者抱怨:“我们何尝不想向老外传递专业知识?但把他们编进本土学生的班级,对中文都没说溜的留学生而言,无异‘鸡同鸭讲’。”于是乎,国内不少高校中出现了这样的景象——留学生中为数众多的韩国、日本学生,纷纷挤在文史哲等院系,虽与本科生或研究生身处同一课堂,但课堂表现、作业要求、考试题型等,都依照“双重标准”……这些留学生大多修读文科,但求容易过关;而在进入中国的高等学府前,他们在自己国家甚至都无法考入理想大学。 清华大学法学院前院长王晨光教授说:“中国与海外的交流日益增多,交流领域涉及到各专业领域。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目的,已远超出基本的语言与文化习得。我们为何不能尝试用老外精熟的语言,让国内的教授来告诉他们中国的各个专业领域知识呢?”几年前,正是他发起了清华中国法律硕士英文项目。如今项目的毕业生们有些在北京、上海工作,更多的回到美国的法院或企业从事涉华工作,还有的在大学里讲授中国法律。 如何满足高涨的求知愿望 国际工商管理、中国法律硕士项目、国际公共管理、国际关系,全球制造、机械工程、建筑学、环境工程管理、先进计算……目前,清华大学已开出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各5个高水平留学生全英文硕士项目,但本该颇觉欣慰的吴运新教授,心里却倍感烦恼。 刚刚过去的一周,吴运新教授焦头烂额,忙的是为留学生联系住房。有限的教学资源,使留学生办公室不得不忍痛割爱——今年向清华网络申请的留学生有1000多人,向留学办提交材料的800多人,最终350人成了“幸运儿”。吴运新教授说,“申请前来的老外很多有世界名校背景:又有工作经验。要在学术层面,用全英文向他们讲清中国的问题,没这么简单!” 据教育圈内人士介绍,针对海外留学生的高层次专业全英文项目,在北京地区仅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少数名校开设,而在全国范围,有能力与水平开出这些课程的大学,根本寥寥无几。一方面,是名目繁多,却浅尝辄止的汉语学习课程、中国文化展示;另一方面,却是针对老外的高层次专业学习项目的稀缺。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仅凭单纯的语言文化学习,要想满足留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