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海归被称为“海带”是一种调侃的话,那么纷至沓来的是“海归就业难”、“海归不吃香了吗?”、“起薪3000元人民币,海归怎么了?”各种报道。人们并没有将问题的矛头指向“60后”(40岁以上)海归、“70后”(30-40岁)海归,而是指向“80后”(20-30岁)海归。“80后”这个打着时代烙印的特殊群体,又一次地被推向风头浪尖,成为人们争议的话题。 做好当下,平和心态 作为被社会贴满各种标签的“80后”海归,毕业于澳洲国立大学的金融硕士李海燕,面对外界的议论,微笑着说:“对于现实,我也曾担心过,相关报道我也看过。但是我觉得这些问题无论是不是海归都要面对。关键还是要脚踏实地。留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对自己深爱学科的进一步学习,还开阔了自己的眼界,锻炼了自己国际化思维,英语口语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出国是一种长期投资,只要做好当下,将来的收益自会水到渠成。” 从众星拱月到嘲笑与唏嘘共存,争议与问题齐飞;从“待价而沽”到“折价而售”。“80后”海归选择了乐观与坦然地对现实。对于现实,他们有着自己专属的视角;对于未来,他们有着更现实与乐观的构想。 “选择回国首先考虑的是回国背后的动力。比如中国持续增长的经济和国家引智政策的双重吸引,加上独生子的这一家庭因素。回来对我的职业发展和家庭来说,有着更多的优势。”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后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金融硕士学位,现供职于北京一家金融机构的王鹏志如是说。对于起薪3000元,他笑着说:“同是‘80后’,有的可以拿到10000元人民币左右,有的仅有3000元人民币,这是个人能力问题。如果一个没有经验的人,你无法给企业提供有效价值,企业为何给你高薪?反过来如果你真的有能力,企业前途很好,开始给三千又何妨,是金子总会发光。能力的积累也是一点一点的,所以要坦然一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