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专业时,我们往往会受到一些盲目性的影响,包括父母的期望、分数的压力以及金钱的考虑等多方面因素。专家指出,要想成功被国外院校录取并获得奖学金,就应该像填报高考志愿一样谨慎地选择我们的留学专业。
选定专业是一个层级递进的过程,在留学中如何避免重复性和提高录取率呢?专家提供了一个策略:就像填写高考志愿一样进行选择。一是要有所取舍,二是要拉开级差,即:
第一志愿可以报考你最感兴趣且渴望进入的大学和专业;
第二志愿则报考你对专业感兴趣,并且通过努力能够接受到的大学;
第三志愿则为你能接受到的任何一所大学,再次选择你的梦寐以求的专业。
每个选项都应该根据澳大利亚大学评星级(如五星级)的不同来排列优先顺序。如果是预科生,则需要根据预科成绩来决定,比如预科成绩不佳,那么就不能指向要求全A甚至A+的大型名牌学校。这样经过筛选出的职业,不仅符合个人喜好,而且能够应对繁重的学习负担。
同时,留学专家建议学生在咨询时要多了解新兴领域,以争取更多奖学金机会,同时也能给潜在高校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增加面试中的优势。
然而,也存在几个容易犯错的地方:
大多数学生错误地认为许多课程虽然很吸引人,但并不适合他们,如医学。没有化学基础,对于文科背景的人来说,最好不要尝试医学;很多学生之所以偏爱商科,是因为它们看起来简单,但读完后才发现商科涉及范围广泛,它们对于数学思维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因此,学生必须基于自己国内高中取得成就和所受教育背景来做出决策。
很多中国学生忽视了自己的兴趣点,而过分倾听家长意见,这导致了一些不喜欢但仍然追随其它人的职业,这样的行为会严重影响学习质量。
有些人将某些工具或资源视作决定性因素。在挑选职业时,一些同学常常会遇到“门槛”——即该课程最低入围分数线。但这些数字背后的意义需要理解。当我们谈论新闻、法律等行业通常要求7分的情况,这意味着这些领域更注重沟通技能,因此对此类技能有较高标准。此外,大部分澳洲大学都会设立语言强化课程,让学生边上课边提升语言水平。这表明语言能力虽然不是绝对必要条件,却不可或缺的一环。
对于学校政策知之甚少。大部分国外高校都是让新生大一初期没有固定的研究方向,只是在大二开始才确定,所以有足够时间调整自己的目标。而且,大部分学校都提供“双学位项目”,鼓励学生利用这些机制进行跨学科学习和扩展知识界限。不过,许多潜在申请者经常忽略了这一点,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以实现他们真正想要达成的事情上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