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大学游学笔记跨越大洋的课堂差异

布朗大学游学日记:跨越大洋的课堂差异

很多学生都好奇美国的课堂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一位在美国游学的学生是如何体会到美国课堂和中国课堂之间的不同。每天早上的上学时间来说,美国学校通常是8:30,但也有可能有所不同。而国内,通常是在七点左右到教室开始早自习,然后八点正式上第一节课。所以,我们可以把中国学生的起床时间设定为六点,洗漱、吃饭到校为七点。在这之前,还要交作业并进行早读。这是一个普通学生的一天安排。而在美国,我们只需在八点半前进班即可,这之后就是正式上课,所以,可以将美国学生的起床时间设定为七点半。从这一方面来看,我们中国学生在睡眠质量上就显得不太理想。这一点我们稍后再详细解释其潜在风险。

到了上课时,通常是班主任监督早自习,然后任课教师巡视班级讲授。在这种模式下,老师照本宣科,将数十年如一日没有变化过的教材重复传授给学生。这份教材稳定不变,我有根据地说明,因为我的初中是一所重点学校,我曾经见证了老师参与编写中考题目的过程,以及资历较浅但判卷经验丰富的人员。我听过老师们常说:“这些内容我已经教授了十几年。”他们还经常拿出一些旧题目进行整改,让我们做,以至于到了初三毕业时,我几乎能预测哪个区某个时间段出的什么类型的问题!然后,他们会拿出几天前的试卷,从容地抄录那些可以抄写部分。

相比之下,在美国,每个教室都兼具办公空间和学习环境,使得老师能够随时与同学们交流。此外,如果该房间专门用于写作或阅读教学,你一进入就会看到墙壁贴满了同学们撰写的心得文章、自己设计的小故事分析图以及完成的小组讨论报告。不管你只是短暂访问这个地方,即使只有几天,你也能感受到它被巧妙地转化为了一个适合我们的语言学习环境。

课程中,我们中国教师会在空闲且课程安排灵活的时候提供自由思考答案的机会,并且随后用黑板公布正确答案,让我们去复制下来,并背熟!此外,他们还会不定期组织抽考,对未背熟者罚做笔记,这种现象一直持续至小学五年级结束直至高中毕业。在期末考试前夕,我们需要背诵大量主要内容概述及中心思想,再加以例题,大约达到5,000字以上,而且对每个科目都如此,每个学期至少掌握1万字左右,对于非数学和科学等科目而言,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个相当长久而艰巨的任务。剩下的自然科学类科目则让人感到疲惫,不断推送难题给大家挑战,而对于奥数培养过基础扎实者则基本无需关注;而那些尚未接触奥数的人群,则往往放弃其中几个难题。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家庭压力强烈或者学校管理严格的情况下才要求如此繁忙学习状态。但凡这样的生活,就意味着假期中的“真空期”,即完全失去了任何知识储备,无心事,无欲望,最终导致新的学期又重新开始新工作。

相反,在英语(语文)课程中, 美国教师不会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小组合作探索故事结构、人物特征、总结以及概括各方面。在展示环节里,每组成员负责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视角展示自己的理解。此外,由于考试分值并不高,因此仅凭简单笔记便足以应付考场。此外,一些重要信息只需要注意标记即可,便能顺利通过考试。平时,上課時我們都是幾個人坐在一起形成一個小組,這樣做活動時會更方便一些。在美國學生們還有一個設計自己的課程計畫並呈現PPT總結等形式來展現他們對於已學習內容的一種應用與延伸,這最終分數也是這些項目綜合計算出的成果。

最后,上課時中國老師使用官方語言迅速記錄要點,並確保所有細節準確無誤,以備臨近試驗季節。我們幾乎從未見過笑臉迎人的老師,因為當然碰到開玩笑的是,那麼他所領導的小組肯定成绩亮麗。他們講課時經常整頓紀律,不浪費時間於非相關議題。他們似乎也不太擔心課餘活動,因此每次結束後我們僅留住筆記疲憊但仍然收穫了許多知識。

相比之下,在美國,有關開場白就是跟學生開玩笑。一位美國老師會說:「xx同學,我愛你!」或「xx同學,你不能愛我除非你的丈夫同意。」這些話雖然不是真的,但聽著卻充滿暖意。如果一個地方說出口,它將帶來溫暖感覺——這種表達方式讓我們的心裡感到温馨,也许这就是文化差异带来的美好效果。当这些话语穿越太平洋深入我们的内心,当瞬间拉近了师生之间那道无法跨越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