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毕业生向耶鲁大学捐款888万美元,金额创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1月8日,环球网报道的这则新闻,引起不少网友非议。(1月10日《环球时报》)
既然888万美元是这位中国毕业生的个人资产,“捐给谁”都不是问题。不过,中国留学生之所以只捐款“洋母校”,倒是值得他在国内的母校认真反思了。事实上,中国毕业生不会天生便“嫌贫爱富”,更不会无缘无故便对“洋母校”就情有独钟。真实的情形是,国外大学对于学子其实早已不仅仅是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对于学子们的关注与关爱,为学子们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发展机遇,无疑都让学子们深受其惠。相形之下,国内高校恐怕更多还停留在把学生当做收费对象的层面上,不仅国内高校自身经费的开支缺少起码的透明,就连学生出国留学前在国内的母校开个证明,都得经受一次要价不菲的“盘剥”。如此国内母校,还真是让中国毕业生们“想说爱你不容易”。
中国毕业生888万美元捐款耶鲁大学,的确令人纠结,不过,有道是存在即合理,与其去质疑捐款学生的“忘恩负义”,倒不如更多去反思导致中国毕业生“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一尴尬事实的背后逻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