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猪肉价格低廉背后的养殖与屠宰秘密
在我国,尤其是小时候,我们曾经享受过美味的、香嫩的猪肉,而如今超市里的进口猪肉常常带有腥味,质地也不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变化?是因为美国为了降低成本而采用高效自动化杀猪流程,并且省略了放血步骤吗?我们来探索一下。
首先要明确的是,无论是手工还是机械化的屠宰过程,都需要进行放血。未放血的牲畜死后,其血液会渗入肉中,加速腐烂,不利于保存。解冻后虽然看似新鲜,但会伴随着血腥味和凝固残渣。而美国人如何处理这方面的问题呢?
美国生猪屠宰过程是一条龙式高效运作,从电击到分离每个部分,每一步都极为精准、高效。电击设备将可出栏的猪迅速固定并电晕,这一过程仅需3秒,但并不致命,晕厥后的四肢仍然微微抖动。
接着,动物被电晕后通过传送带进入放血环节,由人工操作者完成这一关键步骤,一刀就能完事。此后,将从高温水池烫过、清洗除毛,再经过火焰烧毛和打磨机磨光皮肤,然后再开膛破肚取出内脏,以及全自动分解体内器官等多个环节皆实现机械化操作。
最后,在检测包装及速冻阶段,全自动检测系统对每块肉进行检查,看是否符合标准,并根据结果进行包装。在这个过程中,即便存在一些残留血液,也不会影响储存时长,因为这些产品通常很快就会被卖掉或快速冷冻以保持新鲜。
然而,有些问题可能不那么显而易见,比如为什么尽管有残留血液,但仍旧可以食用,而且也不会影响储存时间。这主要归功于美国消费者的口感和品质要求相对较低,他们更注重经济性,而非品质,因此对于这种情况并不太在意。此外,很多产品最终都是出口到其他国家,所以即使有一些问题,也不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规模化养殖场以及整个畜牧业链条的自动化发展,为他们提供了极大的生产力提升,同时也让得到了大量资金投入和专业人才引进。一方面推向标准化生猪产物,一方面推向高度自动化屠宰流程,这两者相辅相成,为实现高效率生产奠定基础。
此外,还有土地成本低以及饲料成本低这两个前提支持了养殖业的大量扩张。在农场机械化升级之前,大型农业已经得到了全面机械升级,从播种到收割都是由大型机器操纵完成。而且由于拥有自己的耕地面积较大,可以自由买卖土地,而且价格非常便宜,使得养殖成本进一步降低。
总之,我国目前也有类似的规模企业,如牧原集团、温氏集团等,与国际领先水平相当。但许多地方依然采取手工方式进行屠宰,对提高工作效率没有足够帮助。如果我们能够普及这样的现代技术,并优化放血环节,那么未来我们的餐桌上所食用的美味家禽制品质量将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