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薛涌的足迹前往美国留学之旅(11)网络时代家庭学校的兴盛与崛起

在中国留美潮流中,寄宿学校的热潮是对孩子成长期心理和感情需求忽视的一种盲目竞争。这种不理性追求背后,是家长因体制依赖症而产生的。这些家长在应试教育体制中成长,对此失去信心,就急于寻找替代方案,不顾对新体制了解多少。这种“体制依赖”导致他们习惯将教育职责外包,认为孩子进好校、补好课或到美国寄宿高中,一切就无忧无虑了。在美国,寄宿学校成了他们眼中的救命稻草。

然而,这种教育最重要的过程其实发生在家庭中。在传统社会里,“家学渊源”是对某人学问深厚的赞誉,但基于现实,没有现代义务教育制度,没有免费大学,这样的学问往往由家庭内传授。而西方早已建立并普及了义务教育,在北欧甚至上大学近乎免费。

最近十几年来,美国风气大变,家庭学校越来越流行。从1975年的1万~1.5万个孩子到现在的200万左右,上升得快于寄宿学生总数一半。这为那些不满现有体系或不同意其意识形态的人提供了一条出路。但宗教保守主义者很快成为主导,因为美国严格遵守政教分离原则,而公立学校不能宣扬宗教价值。

调查显示,有36%选择家庭学校是因为宗教和道德原因,有21%是不满环境,还有17%是不满教学质量。约瑟夫·墨菲教授称家庭学校是一种极端私有化形式。此外,由于宗教原因改上家庭学校的学生原本应该是寄宿学生,从而看出这部分生源转移带来的影响。

研究表明,从家庭学校出来的孩子考试成绩和大学录取率略优于普通公立学生,并且性格更健康。不过,这些初步数据未必能证明家庭 schooling 的优异。尽管如此,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现代义务教育强制性的特点,以及经济发展和多元化思维方式增加,更多父母希望自己掌控子女的学习,因此家庭 schooling 趋势将继续壮大。

不过,与传统“家学”不同,即使司马迁、莫扎特这样的遗产也难以改变职业路径,现在家的焦点更多在为孩子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以避免被标准化课程吞噬,让他们成为公立系统生产出的标准产品。此时,他们与父亲之间没有直接职业承继关系,而不是像古雅典那样把技能传给儿子;家长也不再像司马迁、莫扎特之父一样,将自己的本事教授给下一代,而是在安排老师指导各科课程。

虽然面临高昂私人教师成本以及缺乏同学互动的问题,但通过网络社区合作等方式解决了这些问题,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既知识丰富又社交能力强,最终证明了这是一个有效而全面的尝试。在网上的开放课程出现后,为解决资金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支持个性化发展,也让这个趋势更加不可阻挡地扩散开来。不论如何,看待这一趋势,或许中国还只是观望者,其它国家已经开始采纳这一革命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