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留美潮流中,寄宿学校的热潮反映了家长对孩子成长期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忽视,这种盲目竞争背后,是家长因“体制依赖症”而形成的。这些家长自身成长于应试教育体制,对其丧失信心后,急切地寻找替代方案,不顾自己对新体制了解程度。这种“体制依赖症”导致他们习惯性外包教育职责,即认为孩子入学重点学校、加入好的补习班或美国寄宿高中,便能解决一切问题。美国寄宿学校成了他们眼中的救命稻草。
然而,真正重要的教育往往发生在家庭中。在传统社会中,“家学渊源”被视为对人学问深厚评价,但这建立于没有现代义务教育制度和大学公共教育机构的情况下。在西方国家,如北欧,其大学几乎免费,上大学读研究院近乎普及,而不是私人事业。这意味着学在公,不是私。
最近十几年来,随着美国文化风气变化,家庭学校越来越流行。在30年前,只有30个州允许家庭学校,而现在,它们不仅在大部分州合法,而且成为趋势之一。1975年的1万至1.5万名学生在家上学,现在已经达到200万左右,超过寄宿学校550万学生总数的一半。
家庭学校为那些不满现行教育体系或价值观念的父母提供了一种选择,最早是极左翼挑战者,但宗教保守主义者很快取而代之,因为它们严格遵守政教分离原则。此外,还有许多人因为不满环境、教学质量等原因,也选择让孩子在家学习。而一些超级富裕家庭,则觉得公立、私立都无法满足他们高度个性化需求,因此聘请优秀教师进行全程辅导。
调查显示,让孩子进入家庭学校的原因包括宗教和道德教育(36%)、对环境不满意(21%)以及对教学质量不认同(17%)。约瑟夫•墨菲教授称,这些都是义务教育最极端形式之一。他指出,在2005-2009年间,有80%的大量生源从教会寄宿转移到了家庭校园,这表明大量宗教原因转向家的学生原本应该是寄宿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表明,从家庭校园出来的学生考试成绩略好且行为更健康,但这些初步数据并不能证明优异,因为这样的安排本身就说明了重视与经济条件较好的资源支持。不过,将这些变量排除后,实际表现如何尚未得到令人信服证据。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股趋势将持续增长,因为现代义务教育带有强制性质,并且由于多元化思想兴起,以及经济发展提高了很多人的自我能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独立管理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多自由化定制式学习机会。这使得由国家统一操办即便有效率也面临挑战,一些地区只要通报课程计划,就可让孩子留在家里受教育。但与传统“家学”的目标不同,它们旨在提供更广阔天地以避免成为公立流水线生产出的单一零部件,而非直接承继职业技能或知识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