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大学薛涌的留学足迹(11)网络时代家庭学校的双翼展开

在中国留美潮流中,家庭寄宿学校的兴起是对孩子成长期心理与感情需求忽视的反映。这一盲目竞争背后,是家长因体制依赖而形成的一种现象。这些家长自身成长于应试教育体制,对其丧失信心时,急切寻找替代方案,不论对新体制了解多少。这种“体制依赖症”导致他们习惯性外包教育职责,认为孩子入读重点学校或美国寄宿高中,便能解决一切问题。然而,重要的教育往往发生在家庭环境中。在传统社会中,“家学渊源”被赞誉为学问功底的象征,但这一传统在现代社会变得不那么重要。

近年来,美国家庭学校趋势日益增长,从最初极左翼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到宗教保守主义者成为主导,其原因包括了对公立学校环境和教学质量不满、政教分离原则,以及超级富翁出于高度个性化需求聘请教师私教。此调查显示,让孩子上家庭学校的36%出于宗教和道德理由,而21%由于对环境不满意,还有17%因为教学质量问题。

研究表明,从家庭学校毕业的学生考试成绩及大学录取率略优于普通公立校学生,并且行为更健康。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庭学校无可指摘,因为这些初步数据不能排除经济条件和资源变量。尽管如此,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股趋势将持续扩大。

义务教育强制性的质疑与发展,与之相伴的是多元化思维以及经济水平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自行教育孩子能力,比如许多父母都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并且有一方赋闲从事家务工作。因此,在许多地区,只要通报课程规划,就可以让孩子在家接受教育。这一现状与传统“家学”的目的不同,它们旨在提供更广阔天地以免孩子成为公立式生产线上的标准零件,而不是承继父辈职业。

虽然面临成本高昂、丰富课程难以实现、社交能力受限等挑战,但通过建立网络协会、创办社区让孩子参与活动,以及利用网上开放课程解决私人教师成本的问题,家庭学校似乎没有显著欠缺。在这个不断变化世界里,为子女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已成为一种趋势。而对于应试压力重重的中国来说,无奈地期待体制完善,或许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宝贝儿子女儿早早走向自由世界去寻求更加全面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