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引领的留学之旅网络时代家庭学校的崛起与留学基金共舞

在中国留美潮流中,寄宿学校的热潮是对孩子成长期心理和感情需求忽视的一种盲目竞争。这种不理性追求背后,是家长因体制依赖症而形成的。这些家长都是依赖应试教育体制成长起来的,当他们对这个体制失去信心,就急忙寻找另一个体制来安顿孩子,不管自己了解多少。这类“体制依赖症”导致他们习惯性地把家长教育职责外包出去,觉得孩子上了重点学校、进了好的补习班,或到美国上了寄宿高中,一切就万事大吉。美国的寄宿学校,就像是一根救命稻草给他们提供希望。

然而,真正重要的教育往往发生在家庭中。在传统社会中,“家学渊源”被用来赞誉某人的学问功底。当然,这种赞誉建立在传统社会现实之上,没有现代义务教育制度,没有大学这样的公共教育机构,学问通常是在家门内传授。在西方,大约800年前大学已开始兴起,从19世纪开始,又逐渐普及了义务教育。在北欧等国家,即便是上大学或研究院也近乎免费,而学习环境由公立设定,不涉及私人控制。

最近几十年,美国风气发生巨变,家庭学校越来越流行。当年的法律禁止家庭学校,在30个州是不合法的,但如今,它们不仅被允许,而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从1万至1.5万名学生转为200万左右,此数占比寄宿学生总数三分之一。此现象为那些对现有体系感到不满或不同意的人提供了一条出路,并且宗教保守主义者成为主导原因,因为美国坚持政教分离原则,使得许多人选择自行教学以逃避公立、私立校园中的价值观冲突。

调查显示,有36%的人选择家庭学校基于宗教和道德理由,有21%因为环境问题,有17%因为教学质量问题。而《关于美国家庭学校》一书作者约瑟夫·墨菲教授称,这些行为代表了最极端形式的私有化。他指出,由于宗教原因改入家庭学校的大多数原本应该是寄宿生,现在却成了重要来源之一。

研究表明,与普通公立校相比,来自家庭學校者的学生考试成绩略好一些,其行为也更健康。但这些初步数据未能证明其优异,因为这些学生来自经济较好、资源充足的背景,因此可能无法排除影响结果的情况。此外,还需考虑是否存在其他因素,如教师质量、课程设计等,以确保可靠比较。

尽管如此,可以肯定的是,对于现代义务教育带来的强迫性质的问题,以及随着时间推移,对儿童早期培养方法和目的出现新的思考与探索,这些都促使父母寻求不同的途径进行子女教育,其中包括成立自己的“小型实验室”,即所谓家的“实验室”。这对于提升个人能力而非单纯遵循集体标准来说,无疑是一个权利,是一种追求自由发展空间的手段。但无论如何,都要注意到这一趋势背后的潜在挑战:如何平衡个性化发展与集体性的需要,以及如何保证所谓“自由”的边界不会过度扩张,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结构与文化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