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薛涌的足迹跨越大洋留学之旅(11)网络时代家庭学校的腾飞与俄罗斯留学中介费用之谜

在中国留美潮流中,寄宿学校的热潮是对孩子成长期心理和感情需求忽视的一种盲目竞争。这种不理性追求背后,是家长因长期形成的“体制依赖症”而产生的。这些家长都是依赖应试教育体制成长起来的,当他们失去对这个体制信心,就急切地寻找另一种体制来安顿自己的孩子,不管自己对新体制了解多少。这类“体制依赖症”导致他们习惯性地把家长教育职责外包出去,认为只要孩子上了重点学校或进了好补习班,或到了美国去了寄宿高中,一切就万事大吉。美国的寄宿学校,就像是他们抓到的救命稻草。

然而,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往往发生在家庭中。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学渊源”一直是评价一个人学问功底的一种赞誉。而这种赞誉建立于传统社会现实:没有现代义务教育制度,没有大学这样的公共教育机构,学问往往在家门内传授。

西方国家早已建立并普及了义务教育制度。在北欧等国家,上大学、读研究院几乎免费。学在公,而非私。这意味着,在一些国家,对于“家学渊源”的重视远不如传统中国那么重要。但近年来,美国风气变迁,大量家庭学校兴起。在30年前,这些家庭学校是不合法且违法甚至可能被投入监狱,但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这场对于现行教育体系不满或不同意的声音得到了一部分极左翼和宗教保守主义者的支持,他们认为公立学校不能宣扬宗教价值,因此选择自行组织家庭学习。此外,还有许多人对校园环境、教学质量感到不满,也选择让孩子在家的条件下接受学习。而一小部分富裕家庭则希望为子女提供高度个性化的教育资源,从而聘请优秀教师进行私人教学。

根据2007年的调查显示,让孩子参加家庭学校的人,有36%是出于宗教和道德观念,有21%因为校园环境问题,有17%因为教学质量问题。此外,由《在美国的家庭学校》一书作者约瑟夫·墨菲教授所述,家庭学校是一种最极端形式的私有化形式。

研究表明,从家庭學校毕业学生考试成绩与升學率略优于普通公立學校,並且他們也不是那麼孤僻怪異反而個性更健康。但這些初步數據是否能證明家庭學校優越仍然未知,因為這種選擇通常與較好的經濟條件和資源相關。如果將這些變量排除後,真正的情況如何則無從得知。

尽管如此,這場對於現代義務教育強制性的質疑聲音似乎會持續存在。在19世紀義務課程推行之初,一些父母就提出國家是否有權力將6至7歲的小孩從父母身邊帶走,用國家規定的課程進行培養?隨著民智開放,以及多元化社會環境下不同的觀點逐漸浮現,這種挑戰對於統一規格義務課程可能越來越難以應對。

因此,在美國許多地區,只要通報當地政府即可讓子女留在家裡接受學習。一夜之間,這種「天高任鸟飞」的機會似乎比傳統公立學校給予更多,即使網上課程成為可能,那麼所有門檻都被打破了,不再需要仰賴昂貴私人導師或者有限選擇,而是在全球範圍內自由選擇最佳課程!兒童個性化發展由此獲得制度上的支持。但中國仍然處於觀察階段,而非參與階段。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如果我們看一下那些成功利用現代技術提高自身素質並促進子女發展的地方,那麼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地方通常由主動承擔責任並像「校長」般引導子的父母組成。他們雖然放手,但仍舊掌握宏觀調整力量,使子女能夠最大限度地受益於周遭環境。我們怎麼才能避免讓子女成為風筝般隨波逐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