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之内杀了你跟着薛涌留学去(11)----网络时代家庭学校的崛起

在中国留美潮流中,寄宿学校的热潮是对孩子成长期心理和感情需求忽视的一种盲目竞争。这种不理性追求背后,是家长因体制依赖症而产生的。这些家长在应试教育体制中成长,对此失去信心,就急于寻找替代方案,不顾对新体制的了解程度。这种“体制依赖症”导致他们习惯性地将教育职责外包给其他机构,认为只要孩子入学了重点学校或补习班,或是在美国读寄宿高中,便一切顺利。美国的寄宿学校如同他们眼中的救星。

然而,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往往发生在家庭中。在传统社会里,家学渊源被看作是评价一个人学问深厚的一个标准。这基于古时没有现代义务教育制度,没有公共大学,只有私人家庭传授知识的情况。而西方早已建立并普及了义务教育,从19世纪起步。在北欧等国,上大学、研究院甚至免费可以上。

近年来,一股新的风潮兴起——家庭学校越来越流行。在30年前,这些非法,但现在却成为一种趋势。大约200万左右的学生选择在家上学,而不是公立或私立学校。这为那些对现行体系不满或不同意的人提供了一条出路。

宗教保守主义者成为了主导力量,因为他们反对公立学校宣扬宗教价值,因此选择自己教授孩子。此外,还有许多人因为环境和教学质量问题,也选择让孩子自主学习。而一些超级富翁则觉得任何一所公私立校都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所以聘请教师在家教学。

调查显示,有36%的人因为宗教和道德原因,让孩子就读家庭学校;21%是不喜欢环境;17%是不满意教学质量。一位作者称,这种形式是最极端形式的私有化。此外,由于宗教原因改回家庭学校学生原本应该是寄宿学生的大部分之一。

研究表明,从家庭學校出来的小孩考试成绩比普通公立學校好,并且行为也更健康。但这些数据未必能证明家庭學校优异,因为这涉及到经济条件、资源等变量。如果排除这些因素,其表现如何?目前还未有令人信服的研究结果。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现代义务教育强制性的增加,以及多元化思维方式发展,对于不同的育儿方法出现了更多接受度与探索空间。

尽管如此,与传统“家学”相比,如司马迁或莫扎特这样的文化遗产,这些都无法轻易改变其本质。而今天家的chools目标并非保存职业技能,而是在一个更广阔天地里,为每个人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使之避免成为公立系统生产线上的产品,他们日后的职业与父母没有直接关系,而不是像古雅典父亲那样把自己的技能传授给子孙,而是一群专业老师指导他们学习各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