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论坛上的薛涌留意着数字(11)的背后网络时代家庭学校的腾飞与崛起

在中国留美潮流中,家庭寄宿学校的兴起,是一种忽视孩子成长期心理、情感需求的盲目追求。这种冲动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家长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体制依赖症”。换言之,这些家长都是依赖应试教育体制成长起来的。当他们对这个体制失去信心时,就急忙寻找另一个系统来安顿孩子,不管自己对新体系了解多少。这一“体制依赖症”导致他们习惯性地把家长教育职责外包出去,觉得孩子上了重点学校或到美国读寄宿高中,一切就万事大吉。美国的寄宿学校,如同他们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

其实,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往往发生在家庭中。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学渊源”一直是对某人学问功底的赞誉。但这也基于传统社会现实:没有现代义务教育制度,没有大学这样的公共教育机构,学问往往在家门内传授。西方从800年前就建立了大学,并逐渐普及了义务教育。在北欧等国家,上大学和研究院近乎免费。公立而不私立。

然而,在最近十几年里,美国风气发生巨变,家庭学校越来越流行。在30年前,只有30个州允许家庭学校,而现在,大部分州都容许其存在,而且已经成为趋势。1975年的1万~1.5万学生上户外课,现在已增加到200万左右,比寄宿学生总数还多一半。

家庭学校为那些不满现行教育体系或不认同的人提供了另类选择,最早的是极左翼,但宗教保守主义者很快取而代之,因为美国严守政教分离原则。此外,有些父母因为环境、教学质量问题,也选择让孩子自主学习。而一些超级富翁认为公私立都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便聘请教师给孩子上课。

根据2007年的调查,有36%理由宗教和道德,而21%是不满环境,还有17%是不满教学质量。《关于美国家庭学校》的作者约瑟夫·墨菲教授称此为对义务教育极端私有化形式。此时,我们看到宗教因素改回校园的心理改变原本应该是寄宿生源的大批量转移。一系列研究表明,从家庭出身来的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略高于普通公立学生,而且行为更健康。但这些数据未必能证明优异,因为这些家的经济条件和资源都相对好。而排除后,再探究,其表现如何?

尽管如此,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趋势将继续壮大,因为现代义务带有强制性,对七岁孩童强迫离开父母进行国家规定课程引发争议;19世纪许多父母希望六七岁儿子帮助干活,所以看待国家义务为侵犯自己的私人领域。而几乎所有发达国意识到了竞争力的核心由国家操办最有效率,因此民智开阔多元化,加上经济发展与提高,使更多 家庭拥有能力自己育儿,比如硕士博士赋闲在家的母亲们,他们成为不可阻挡趋势中的推手。

但不同于古雅典父亲技能传授给儿子以免受罚,以及司马迁、莫扎特那样家族遗产继承者的身份,现在的家庭不是为了保存职业,而是在广阔天地里培养个性化发展,不再是流水线生产出的零部件,也不是避免像公立那样的统一课程,而是在合作与网络下丰富课程,让社交能力得以提升并通过运动队参加本地活动。这使得即便成本高且难以丰富,又能提供全面知识,同时没有缺陷的地位被创造出来。

最近网上的开放课程解决了请不了私人老师的问题,为这一潮流增添新的动力。一夜之间,他们仿佛能够从全球(至少英文世界)选取最佳课程!这是对于个性化发展获得制度支持的一个标志性的转变,对于中国应试压力深重却无奈的情况,这种潮流可能是一个启示,或许未来会有一天,当我们的应试体制完善的时候,我们也能享受到这样自由挑选学习内容与方式的人生旅程。但目前,它仍然是一股远方尚未触及的事物波涛,在我们眼前不断蔓延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