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薛涌踏足美国学府的征程(9)国家基金委资助下的学术探索难能可贵吗

中国留美学生的学业和语言准备不足,给美国大学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挑战。来自各方面的声音都在表达着不满。有的美国教授抱怨课堂上中国学生人数过多,英语水平低下,这让他们不得不调整教学策略,甚至简化教学内容。有一位中国学生选了第一堂课是中国历史入门,但由于词汇量不足,只能听懂大概70%,无法抓住关键点。那么,留美学子的学习难度究竟如何?他们是否能够适应这种新环境呢?

从过来人的角度来看,即使只能够听懂第一堂课的70%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自己刚到耶鲁读书时,也只能听懂10%,两年后也只能达到70%。那时候为了参与课堂讨论,我努力想要张一次嘴,但紧张得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别人在谈些什么,一直错过了机会。

然而,最终我也有了零突破,但开口后五分钟又是一片空白,不知道别人怎么回应。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这么经历过的。在美国,如果能在第一堂课就能听懂70%,这样的学生应该非常适应,并不会有太多问题。但如果这是如此,那么美国教授抱怨改变教学策略又有什么道理呢?

事实上,在学期末,这些中国学生通常可以提高到百分之十。这让我想到了,美国教授对待这一现象的心理状态可能反映出一种情况:如果班级中绝大部分是美国学生,他们100%能理解教授的话,那么即便有少数不能完全理解的人也不足为虑。但当班级中绝大部分是中国人,即使他们都能理解70%,教授仍然会感到气氛不对,从而不得不改变授课方式。

尽管我一直主张校园多元化和全球化,但我们必须承认 美国大学首先应当以本国学生为主。这对于选择学校的中国留学生来说,也应当遵守这个原则,因为去美国留学主要目的就是要从美国同学那里学习知识。

但如果一名 学生被安排在二十几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同龄孩子中间,他们是否会感觉压力巨大呢?对于那些充分准备的一群中国留生来说,他们至少应当对自己充满信心。而且,无论是在精英院校还是普通院校,每个班级总有些优秀者,但同时也有许多未达到预期水平的人。不久前,有一项调查显示,大约40% 的大学生根本就不能阅读;有些甚至连to、too、then 和 than 都分辨不了。而且,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说,一旦课程阅读量超过40页,就会寻找逃避途径。此外,还有许多还得兼顾打工,所以容易分心。

只要在前往前的基础工作做好,再加上平时用功学习并适应环境,成绩自然可以稳居于班中的高位。不过,要注意的是,即使考上了并不理想的地方,在这条路上成功也不是远话。在决定出国之前,我们应当确保自己的英语基础良好,并且愿意努力奋斗。如果这样做,那么即便初次申请没有如愿以偿,也仍然有希望成功。你何必急于早出国呢?等你毕业的时候,没有谁会问你的年龄,而你的毕业学校以及成果才真正重要。在这里,你需要准备充足,然后才能更好地吸收教育资源,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当你成为优等生,那么无论将来如何,都将拥有广阔天地。你只需准备好了,便可迎接美利坚合众国所提供的大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