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留美潮流中,家庭寄宿学校的兴起是对孩子成长期心理与感情需求忽视的体现。这一盲目竞争背后,是家长因“体制依赖症”而产生的一种非理性冲动。这些家长在应试教育体制中成长,对其丧失信心后,便急于寻找替代方案,忽略了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发生在家庭中的事实。
传统社会中,“家学渊源”被看作一种赞誉,但这基于没有现代义务教育和大学制度的情况。在西方,尤其是在北欧国家,这些制度普及且大多数免费。然而,在美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学校变得越来越流行,从最初不合法到现在成为趋势,其数量已达200万左右。
这种家庭学校现象为对现有教育体系不满或不同意的家长提供了一条出路。宗教保守主义者、超级富翁等都选择了这一路径,以个性化教学方式取代传统公立、私立学校。研究显示,从家庭学校毕业的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略好于普通公立学校,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初步数据能证明家庭学校优异,因为参与此类教育的人群经济条件和资源都相对较好。
尽管如此,当今世界正经历多元化和经济发展,这使得越来越多的父母拥有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并且许多父母本身都是硕士或博士水平。此外,由于网上课程丰富可选,这为解决私人教师成本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使得家庭校园内外学习环境更加开放,与全球范围内进行选择。
中国仍然是观察者,而非参与者,在面对应试压力的同时,也缺乏改变现状的手段。而对于那些把孩子送到美国读寄宿学校的大量家长来说,他们似乎放弃了自己的教育责任,以及参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发现,最成功的家庭通常是由父亲扮演“校长”的角色,即便放手给予子女自由发展,也始终保持宏观上的掌控力,让子女避免成为无主张子的风筝般随波逐流。